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如题所述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表现如下:

一、强烈的求知欲望

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反映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就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因为,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无论是追求个人未来高质量的生活,还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理想,都需要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

二、强烈的参与意识

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二是指大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各项活动。

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希望工程”的捐款里有他们的真挚爱心;在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的活动中有他们刚毅的面容;他们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热情讴歌;他们为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为社区服务感到自豪……积极的参与意识来自当代大学生日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都标志着大学生心理的社会性的发展和成熟。

三、强烈的情感和交友需要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社会的联系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的人际交往活动来实现的。一般人都会有和他人交往和建立某种关系的倾向。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挚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所谓友谊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的真挚情感,它反映着人际关系的状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2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当然,与一般个体心理现象一样,大学生的心理现象也可划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性以及心理构成物等形态。这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大学生仍然是少数,是令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家庭的骄傲,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其生活环境、活动的主要目标和特点、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不同,在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发展等方面亦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中国心理学家网]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表现如下:

一、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位新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上大学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我终于步入了这神圣的殿堂,一个多星期的所见所闻,令我感慨万千。清晨,桂花树下、林阴道上的读书声,仿佛是呼唤太阳的晨曲;广告栏上色彩鲜艳的各种学术讲座海报,莫非就是大学的神秘面纱;图书馆里络绎不绝的借书人好像在寻找最心爱的朋友;灯火通明的教室里,沙沙的翻书声衬托出夜晚的宁静……这一切太美了!我一定要珍惜这四年的学习机会,成为一个真正拥有知识财富的巨人。”这篇日记以浪漫的笔调描绘了大学校园的书香氛围,烘托出当代大学生热爱学习,置身于知识海洋的情景。这位新生坦率地表达了要努力获得知识财富的愿望和决心,这无疑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心声。

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反映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就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因为,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无论是追求个人未来高质量的生活,还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理想,都需要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

二、强烈的参与意识

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二是指大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各项活动。

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希望工程”的捐款里有他们的真挚爱心;在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的活动中有他们刚毅的面容;他们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热情讴歌;他们为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为社区服务感到自豪……积极的参与意识来自当代大学生日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都标志着大学生心理的社会性的发展和成熟。

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多地表现在参加校园内的各项学习、社会工作、文化体育活动中,如果说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所驱使,那么参与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则多是成长动机和表现欲所驱使。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都希望能够担任一些社会工作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从事一些社会工作、参加社团活动,能学到更多的专业之外的东西,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使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同时,通过参与各项活动来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他人的赞许,以满足个人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心理需要。

三、强烈的情感和交友需要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社会的联系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的人际交往活动来实现的。一般人都会有和他人交往和建立某种关系的倾向。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挚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所谓友谊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的真挚情感,它反映着人际关系的状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感慨地说:“在大学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生活。生活中最宝贵的是沉甸甸的同学友谊。”是的,友谊是宝贵的。当你遇到困难时,是同学伸出热情的双手帮你渡过难关;当你受到挫折时,是同学的鼓励使你获得信心和勇气;当你感到痛苦时,是同学的安慰使你摆脱忧郁;当你获得成功时,是同学的喝彩让你感到自豪和存在的价值。这些都表明友谊对学习和生活有多么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朋友,没有人际交往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较为普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的“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

四、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

大学生追求独立的成人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表现出矛盾的两方面。一方面,独立意识增强使他们表现出顽强、刚毅、坚忍不拔、办事有主见、有头脑、不愿随波逐流、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这对学习、生活和成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另一方面,独立意识的增强(准确地说是被扭曲的独立意识)可能使他们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妄自尊大,不善于接受不同观点和意见,以“成人”自居,不乐意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批评教育,甚至产生反感,表现出情绪上的对抗。一旦这种缺乏基础的、盲目的自信受到挫折或其“独立性”受到挑战时,就易于感到沮丧、自卑,或对人、对事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或退缩到依赖他人的状态。

大学生除了具有上述四种较为显著的心理特点外,由于身心发展趋向成熟,各类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和丰富,在智力发展上也超出一般青年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敏捷的思辨力和极强的创造力等方面。丰富的想像力、敏捷的思辨力和极强的创造力,为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宽精神视野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第2个回答  2022-01-18

大学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会不一样。

1.大学一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较敏捷、性格热情、心理不安。

由于大一新生刚从高中学校迈进大学的校门,他们都保持着高中时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敏捷度,学习比较认真刻苦。他们中也有很多人对大学比较失望,与理想中的大学从在这明显的区别,还有的同学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就造成了他们很大程度上的情绪问题。刚进大学校园的新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新鲜感,对很多事情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踊跃地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和各种社团活动并且富有激情的去结交新的同学朋友,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还有的同学对大学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很不适应,由此导致他们中的部分同学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还有一些同学在第一次大学考试中就被亮了“红灯”,使其对大学学习显得比较焦虑和烦扰,表现出紧张不安的心理特征。

2.大学二年级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处事更加精明得体,但学习能力下降。

经过大一的学习生活,大二的学生已变得比较成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很大的了解,办事不再像大一那么鲁莽,想象得也比较周到,变得沉着冷静,趋向保守。大二年级的学生不再像大一那样单纯,学习之外他们还要忙着各种活动,以致他们的学习能力也随之下降。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大家都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自己单独的人际圈,学生的人际关系也随之变得敏感。大二这一年也是课程最多的一年,同时也是“考证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级),因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如若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就会使学生产生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3.三年级大学生自制能力增强、专业能力增强、思维更加合乎成规,但是大三学生仍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大三学生和老师、同学之间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仍然是困扰大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有的同学会在大二过渡到大三前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一段迷茫期。毕业以后的走向,尤其是考研和就业压力的提前到来会加重大三同学的负担,使其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4.大学四年级学生的性格更加开放、人际交往水平显著提高,但自信心、自我决断能力下降,

考研的巨大压力,找工作带来的压力同样很大,找一份自己既喜欢薪水又不错的工作来说难度很大,再加上社会人士的竞争和一些家庭及社会因素会给毕业生空前巨大的压力。大学期间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大学期间的恋爱很可能会随着毕业的到来走向尽头,情侣之间可能因为工作问题或者生源地等问题而分手,这对那些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第3个回答  2022-01-18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相对成熟,成为了大学生,心理特点也慢慢的发生了变化,但是还未真正的接触到社会,所以大学生这个群体形成了一种这个时期特有的心理特点。我也是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在校生,我就我自身的经历谈一下我看到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个人认知上的心理特点:上了大学之后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学习的知识多了,生活经验也随之增多,所以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也更加深刻了。由于知识层面的提高,心理和思想上也得到了提高,对自己的认知也不再是一个层面上,会多方面的评价自己,比如品格、能力、性格等等,当然对自己的评价还是不全面的,总会有一点主观性,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但是相比于之前还是对自己的评价认知更加真实了,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评价改正一下自己不好的习惯等,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在大学了。

2.学习上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在我看来是处于变化的过程中的。刚进入大学可能不适应大学这种自学的学习模式,所以可能会浪费很多在学校的学习时光,课上比较自由的管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学习太过于自由散漫,当然也有一直认真好好学习的人。而当大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的生活,掌握了学习时间应该怎样分配、端正学习态度之后就会认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思想态度,让自己在大学的生活时光不会虚度,并且学习能力也是会得到提升的。

3.人际交往上的心理特点:到了大学之后过的就是集体生活,交往最多的就是同学,所以思想相对的也比较单纯,虽然说大学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但是相比于真正的社会,大学生之间的交往还是比较有真情实感的。而且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相应的提高,交际圈也相对的扩大,而且交际圈大多是同龄人,但是不仅仅是同龄人。就我自身的经历来说就是高中交往最多的还是同学,而在大学如果是班委就和导员的关系非常好,或者是喜欢参加一些活动需要老师指导也会和指导老师有一个很好的关系。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谢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1-19

随着生理发育成熟,大学生智力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行为的特点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行为的特点一、大学生比中学生更富挑战性和独立性大学是高智商人群的聚集处,与中学相比它的竞争更加激烈,社会性更强。中国各大学按新生高考分数划线录取,同一所大学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接近,大学生无论在文化知识、思想深度、性格发展上均达到一定高度,视野和面对的天地更加广阔,各种机遇层出不穷。面对日益开放的未来社会,身处的现实环境,当代大学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时机,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能否把握机遇非常重要,所以大学生比中学生更富挑战性。多数大学生摆脱了他们早已厌倦的、父母的唠唠叨叨,远离家乡进入大学,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主,过上了真正的独立生活,这无疑为独立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大学生自理能力明显增强,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由个体性独立向社会性独立高一级水平发展,由自立于家庭、自立于伙伴向自立于社会过渡。他们能够通过理性的思维去辨析事物,对外界的依赖性小,对事物有独特见解,更具有独立性。与老一代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少有思想上的禁锢和束缚,不迷信、不盲从,不仅能够认真思考、判断、处理自己身边的问题,亦关心社会,且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提出各种疑问和不同意见;但由于他们的经验不足,极易出现自以为是和偏激情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