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黄连峪村:参天黄楝千年古柏深山流古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文/图 记者 王晓明 王兵 赵博文

黄连峪村坐落于博山域城镇石门风景区内,地处章丘、莱芜、淄川、博山四地的交界处,南、北、东三面环山,西临青杨河下游的龙门天池,村域面积1.7平方公里,村庄占地500亩,山林面积2500亩,住户150户,整个村落平均海拔600米以上,是博山区海拔最高的“中国传统古村落”。

7月15日,记者一行人来到黄连峪村,幽幽村间小径偶尔有村民往来,虽然天气炎热,但在山林绿意覆盖下的山村却是安宁祥和。在56岁的村民孙秀莲眼中,大顶寨七十二间楼舍、长工舍、养马厩、染坊井,都是村子颇具代表性的地方,也有一段段的 历史 和传说留在村子的一砖一瓦当中。

参天黄楝为村子赋名 染坊古井诉说鱼水情

“黄连峪”,乍一听这名字与“苦”有关,其实不然。

黄连峪位于博山城西北18公里处,据村民介绍,黄连峪山丰林茂,因早年间村域内黄楝树繁茂丛生,所以将村名定为“黄楝峪”,因“楝”字太过繁复难写,便渐渐演变为“黄连峪”。据资料显示,在明崇祯十二年的《山神庙碑》和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中均有黄连峪之村名,也由此可以推断,自明成化元年之前,黄连峪便已经有人居住。行走在村落中,抬眼望去,诸多树木参天矗立,体型硕大,也诉说着村子的古老 历史 。

除了黄楝树,古井也是村内的一大特色。据传,明末年间,因旱灾严重,村民为救灾而倾力打井。现村内古井有6眼,除其中1眼已经填埋外,其他5眼古井依然在正常使用中,也正是由于资源丰富,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军服厂专用井水配以黄楝树的汁液,用独特工艺染制土黄色军服,所用井眼也被称作为“染坊井”。

时至今日,当年的兵服加工厂已经难辨踪迹,但是“染坊井”仍保留完好,掀开井口处的遮蔽物,井壁幽长,井水平静,似在诉说着当年的军民鱼水情。

两区共修“友谊街”千年古柏守护山村

黄连峪村被风景优美的九鼎莲花山环抱。村民住房分布于山谷之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内的房屋多分为两层,上层供人居住,下层则是饲养牲畜或存放粮草。墙体多用雕刻精致、纹理美观的青石砌筑,房顶为斜坡形,房檐平斜探出,均以优质平板石构筑,在不少民房的屋檐上,还能看到精致的花鸟题材雕刻印记。

从染坊井沿着石质小路前行,村中的一棵古柏令人瞩目。据介绍,这棵柏树树龄在千年以上,直径超过3米,高度超过20米,树下则是村中的山神庙与名为“友谊街”的石碑,67岁的李钦树表示,石碑是当时村里整修道路时,张店、博山两地修建,为纪念此事,将道路命名为“友谊街”。

大柏树下是村内“官屋”所在处。明清时代,老官屋是当时官员和家族长等办公议事的地方,在官屋西侧的墙体上,砌进墙体内的两块石头上记载着修葺官屋时的房屋功能用处、提供地基者等信息,落款一则在清光绪元年,另一则则是在民国十七年。

在古柏东侧,沿路前行,则是村内有名的“长工房”,由大门不难看出当时长工房的规模宏大,进入之后,虽然年久失修,多数房屋仅存主要面貌特征。据传,明朝时期,黄连峪的郑氏宗族为官宦之家,雇用了大批工匠和农耕人员,为便于控制和管理,为其修建了住所,即长工舍。建筑中石雕石刻随处可见,上院、下院工舍36间、工棚3处,占地1.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其中长工住工房,短工住工棚,可见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