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艺术宝库,历史比莫高窟还早300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摄影:阿涛

丝绸之路上的艺术宝库——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境内,地处天山南部,从世界石窟分布范围来看,处于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间。

现存洞窟349个,壁画近10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绘泥塑遗迹,是龟兹石窟的杰出代表。龟兹是古代西域地区的大国。在 历史 长河中,龟兹曾经是丝绸之路新疆段的重镇,宗教、文化在当时极为发达,又历经了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漫长流传过程,因此克孜尔石窟沉淀了从公元3到公元9世纪佛教艺术在龟兹地区的杰出成就,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的佛教石窟寺遗存,所以又被称为千佛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 历史 比莫高窟还早300年!

从具体艺术形式来看,它的洞窟形态独特,壁画的风格兼收并蓄,明显揭示出佛教经西域地区向东方传播的 历史 轨迹,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本土化独特的龟兹风格,从石窟壁画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内龟兹佛教文化的产生、发展、繁盛和衰落过程。

尤其是壁画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成为龟兹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 具有 历史 的和审美的突出普遍价值,曾对新疆以东的河西、中原及中亚佛教石窟艺术产生显著影响,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价值。因此,2014年6月,克孜尔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个重要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通往石窟的广场上,一尊黑色雕像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一代高僧鸠摩罗什的坐像。据 历史 记载,这位中国古代有名的高僧就出生在龟兹。他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后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佛法妙义。既精通梵语,又娴熟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小乘佛法,经、律、论三藏,是佛门顶级的三藏法师。

公元401年,鸩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王尊其为国师。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作为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他和他的弟子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为汉传佛教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僧鸠摩罗什的事迹,是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宏传于中原大地的缩影,这是克孜尔石窟的宗教渊源。正因为佛教慈悲为怀的文化影响力,才有从公元3世纪开始的佛教石窟艺术家们前赴后继的创作动力。他们带着虔诚的信仰和精神专注的修行力量,日以继夜、不避寒暑、坚持不懈地追求着,创作着,尝试以自己对佛陀教法的理解,弘扬佛法的菩提心,以自己掌握的艺术手法,拿着装满金箔、青金石、孔雀石的画盘,凝神定气描摹制作一幅幅壁画,为菩萨、罗汉的造像敷上金粉或金箔,给飞天、伎乐天的衣袂上色,表达对佛菩萨的敬仰、对佛法修行的赞美。

当我们踏入石窟现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震撼的感觉,这里的壁画风格之多样、内容之丰富远远超出想象。龟兹作为古西域地区连接亚洲和欧洲的通道,各种东西方文明在这里融汇交织,各种思想的交汇碰撞出灿烂的文化艺术。

具体来看第17窟主室劵顶的壁画——菱格本生故事画:这是极具特色的壁画形式,当我们踏进石窟时,一定会被满窟彩绘的菱形格所吸引,就是将整个洞窟券顶分为多个菱形的格子,在格子中画上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通常一个菱形格中画一个故事。龟兹的画师以这种连续组合的特殊形式,创造出了重峦叠嶂、连绵起伏、林木苍翠、鸟兽云集的背景,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触动观者的心灵。

石窟的壁画,跨越了古龟兹国佛教信仰从小乘向大乘过渡的漫长时期。在克孜尔早期(公元3-4世纪)壁画中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西方印记,尤其是中亚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希腊式佛教艺术”风格,浮雕式的立体感。

公元5世纪—7世纪壁画人体造型受印度笈多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佩戴各种精美的头巾、花结和项圈装饰,衣裙质地厚重,身体和手足细腻精妙。壁画中还出现了中原地区汉代以来所流行的不同纹饰,以及波斯萨珊王朝流行的联珠纹饰等。这些外来影响,客观的反映了以佛教艺术为载体,丝绸之路上多种绘画风格在龟兹地区进行交汇、融合,并创造形成了独特的龟兹艺术模式——黄金时期的龟兹画风。浓郁的想象力和故事性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岩壁上的各种形象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虽然历经战乱、纷争和掠夺,又经过自然灾害的侵蚀和时空的耗损,石窟饱经风霜,天然矿物质颜料至今艳丽依旧。站立在残缺不全的壁画面前,我们仿佛看到当年虔诚的僧侣们,以石窟为自己的修行栖身之所,带着虔诚的宗教精神,以绘画的形式,将佛教的各种人物、故事、传说描摹在石窟壁上。对此我们只有合掌赞叹:精湛技艺来源于虔诚的信仰和精神的专注。让我们一起共同致力于保护、传承、弘扬这一人类杰出文化遗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