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经略天下的战略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5-17

项羽经略天下的

战略分析

1、众人常用的棋盘战略

地理向来是军事行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孙子说:"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我们在研究古代军事历史问题的时候,如果不能对当时的天下地理大势有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就很难正确的去研究当时的军事历史。

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形象地概括为"棋盘格局",: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中国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

既然是棋盘型格局,那历代逐鹿中原的群雄们可以说在下一场场大型博弈的围棋。

那些纵横交织的山河是中国这块大棋盘的经纬。中国的腹地,则因几列东西向与南北向山河的交错分布,形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板块,而这些板块可以看作"棋盘"的边角和腹地。在这块军事地理的大棋盘中,围棋里的"金角银边草皮肚"的原理也同样适用。

四边山西(河东郡、太原郡)、山东(齐国、薛郡)、湖北(南郡、衡山郡)、汉中(汉中郡)四大区域。此四地居于两角之间,既是衔接两角的枢纽,又是其相争时的焦点。四边之地也具有山河之险,但整体的地理条件逊于四角。汉中、山西之于关中,山西、山东之于河北等,均可视为两翼。

无论坚守一角,抑或是攻取天下,居于四角的势力均不可不经营好两翼之地。也就是说在谋取天下这个游戏中,必然要先占据角,以四角为基业,再发展边翼,进可攻,退可守,最后再图谋中心地带,进而席卷天下。

中国古代因为地理、经济、气候、人文的多种综合因素,形成西部重于东部,北部重于南部,所以天下四角,以西北最佳,东北其次,而东南、西南最差。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期间,处于西北的关中无疑是建都立业的首选之地。这点被历史多次证明,也是当时为大家所公认。

但是关中虽然是建都立业的首选之地,对项羽来说却是极度不合适,因项羽的基业却在东南之地的东海郡、东阳郡、会稽郡,是其起家龙兴之地,并牢牢的在其掌握之中。也就是说从天下地理大势来看,项羽已经先天占据其中一角之地。

当时东南之地经济条件比较好,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就是一个富裕的经济区,人烟稠密。西汉初期的吴王刘濞便以"铸山煮海,国用富饶",凭雄厚的经济实力招致天下亡命之徒;司马迁描述当时经济形势,称"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后世以东南为基业的政权的多以南京为重心,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曾言"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窥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

也就是说想保证东南政权的稳定安全,必然要保证长江上游的安全,不至于敌对势力顺长江而下威胁东南政权;但是想争夺天下,逐鹿中原的东南政权必须要占领淮泗(淮水泗水流经区域,今河南东南、安徽江苏北部、山东西南交界),只有控制住长江,而没有占领淮泗地区,必然国弱而无力进取中原。

彭城为淮北泗水根本,泗水从彭城附近流过。泗水向西北上溯,开巨野泽可入黄河,南流途中又汇纳汴水、雎水等河流。彭城所在的泗水郡更是众水汇集,大的水系就有雎水、泗水、汴水、颖水、涡水、淮河等,彭城的北面五十里处就有大湖微山湖、巨野泽、梁山泊等相连,直与黄河、济水相通。

控制彭城以及彭城所在泗水郡的就等于控制了五大水系,控制整个淮泗地区也就对中原处于进攻状态,随时可席卷中原。

项羽有问鼎天下之心,自然要以彭城为中心,另外项羽任命魏王豹为西魏王,自王东魏的东郡、砀郡不但保证彭城西部的安全性,更是控制住西进中原东部的喉舌。

另外楚汉时期东南相对开发晚,文化落后,没形成大政治气候。所以项羽以当时楚东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彭城(今徐州)为都城,建立以彭城为重心,以东海郡、东阳郡、会稽郡为战略后方的西楚政权势力。

项羽以东魏和楚东国的九郡为国土的西楚政权,可以说已经占据"棋盘型格局"的东南角。

占据边角之地,就占领到一定的先机,从四角之地兴起的势力,上可君临天下,下可足以称雄一时。

从中国历史来看大多都是以四角得天下,也略有部分以中原兴起得天下者(典型者如曹操),至于那些割据于四角而称雄一时的枭雄,在历史上更是不胜枚举。

欲据四角之地而窥天下,必先争夺两翼。无论是哪个角的政治势力,在两翼经营的得失,都足以决定其兴衰,足以决定其能否摆脱偏霸格局,向外扩展。经营好两翼,以守而言,可以巩固其防守态势;以攻而言,可以包圈中原,进取天下。

东南角的西楚政权的两翼则是齐鲁(山东)和南郡、衡山郡、九江郡三郡(荆襄与淮南,今湖北和安徽南部)。齐鲁(山东)足以屏护淮泗上游,南郡、衡山郡、九江郡(荆襄)足以屏护江汉上游。北据山东以固淮泗上游,西保荆襄以固长江上游,是为保据东南者的最好态势。

汉元年四月,项羽在关中完成分封后,第一步就是回师彭城驱逐义帝熊心,而自己则整合西楚势力。

随着义帝熊心的重臣陆续投靠西楚,项羽逐渐完成占据东南,坐拥九郡之西楚势力的整合。

接下来项羽是如何其制定天下战略的呢?

2、齐鲁攻略——经营两翼的战略

历代对项羽经营天下的战略都无从考究,基本上认为是凭喜好做事毫无战略规划。现也有学者重新看待,亦不过认为从楚汉战争的实际进程来看,项羽所采取的战略正是薛公所说的"中计"。

所谓薛公的中计,乃是以东南为根基,出兵中原,占据荥阳、成皋、洛阳,最后通过函谷关直入关中。此计出于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七月,英布造反于淮南,故楚令尹薛公对刘邦分析,英布有上中下三策战略可行:

上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

上策乃北上占领齐鲁结盟燕赵,也就是经营右翼四边之一的山东,联合河北共抗关中势力的汉政权。如果采用此策,将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关外之地不复为汉政权所有。

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中策乃西进韩魏之地,占据汉政府的粮仓,也就是以东南边角之地,直接逐鹿中原,和关中势力的汉政权拼一高低。如果采用此策,胜负将取决于中原之地的胜负,所以未知胜负。

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是下策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下蔡,投奔到越国、长沙郡,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英布造反时期所处地理位置是位于淮河以南的今天的安徽南部、江西、湖北东部,英布造反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东占领吴国(东阳郡、会稽郡,今天淮河以南的江苏以及浙江),也就是占据东南角地,然后向西向北占领东海郡、泗水郡。其势力范围相当于项羽的西楚国。

但是英布偏偏选择了下策,也就是仅仅自保于东南的政策,无战略进取之意,所以汉朝廷高枕无忧。

也就是说,在当时东南势力政权,要对抗西北的关中政权,上策是北上占领齐鲁,这在当时基本为共识。

汉人桓谭对此上中下三策有精彩的评论:"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

同样处于东南势力的两翼,为何右翼的山东(齐鲁)重于左翼的湖北(荆襄,当时的南郡、衡山郡)?

楚汉时期的齐地是当时关东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人口繁息,物产丰饶。司马迁曾说:"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

齐地的工商业相当兴盛,因此是著名的富庶之邦,尤其是大都临淄。苏秦还对齐宣王说:"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

田肯所言:"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

西汉主父偃亦称:"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汉武帝说:"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齐东负海而城郭大,古时独临菑中十万户,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齐者矣。"

在当时不论是经济上、山川形势以及人众兵力,作为东南政权必须要掌握山东(齐鲁),如果能够控制齐地也就掌握了关东最为重要的经济、政治区域,还有兵力来源,有足够的实力来和关中的政敌对抗。

另外山东(齐鲁)的地理位置兼以与西楚北部东北部犬牙相错,高屋建甁,虎视彭城,对西楚政权处于极大的威胁。后来汉政权占领齐国后,汉将灌婴率骑兵从齐地南下,深入楚国东海郡、泗水郡、甚至东阳郡,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可以说把西楚政权的后方巢穴摧毁殆尽,无法在得到兵员粮草的补给。

而后汉朝的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也是依托于东魏之地,屯大军于薛郡(鲁地),派轻骑深入到东海郡断绝吴楚联军粮道,导致吴楚联军无粮而大败。

也就是说失去山东(齐鲁)的屏蔽,处于东南的西楚政权在面对汉政权势力的侵犯,整个北部东北部的侧翼完全暴露在敌对势力眼皮之下。不但无力逐鹿中原,而且侧翼漫长的边境线无法进行保障。

从资料上看,项羽在整合西楚资源后,第二步就是北上齐国。

关于项羽北上齐国的战略,后世皆以为受了张良书信的蒙骗,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使张良徇韩,乃谓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幷灭楚。'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当时的局势是汉元年八月,刘邦刚入主关中,正在平定三秦残余势力;而齐国田荣已经兼并三齐之地,正密谋帮助陈余复兴赵国;此时项羽刚把义帝熊心驱逐江南,正在整合西楚势力,也就是项羽现在无法控制关中势力的恶化。

按后世成王败寇的思路,项羽此时应该西进进攻刘邦才是上策,但是后世的研究者对当时的局势却视而不见,项羽如果进攻刘邦是否要通过中原?中间有殷王、韩王、河南王的势力,是否要先击败三王势力?是否要放任自己的侧翼不管,只追求消灭敌人?

如果说项羽受了张良书信的骗,为何又封亲信故吴县令郑昌为韩王,到颍川郡抵抗刘邦西进?另外刘邦借口迎接父母妻子回关中,派一支军队从武关汇合南阳王陵势力西进,也被项羽派军中大将钟离昧堵在阳夏。

由此可见,面对当前形势,项羽对中原采取防守的形势,而把战略首个目标放在北面的齐国。此战略在当时对东南势力可以说是最佳的上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