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选哪个版本比较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1-01
如果真正想修道,选郭店出图的竹简。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解读。
前言:《道德经》原名《老子》,其内容被后人多次增加,已经有所偏离,如果想要更好地寻找古老文明,首先要去除后人追加部分,寻求最接近原始的《老子》版本,然后还需要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以郭店楚简《老子》为基础进行解读,与各位专家的解读在多处有极大的不同,从新的维度观察道德经,供修行的同仁参考。——如来末子
【甲本】
(甲一)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对应通行本第十九章)注:不受世间小聪明所障碍,人们可得大利。不以工巧货利为贵,心贼难起。不欺伪,行直心,人们将回到下孝上慈。这三条不足以说明,应依本命本心,或晓得根本归处,归元守一,无欲无求。(则真正的智慧自生,一切自然明白)。
(甲二)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六章)注:江海之所以为百川之王,因它处于百川下,所以能成为百川王。圣人被众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圣人被众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视众人。因此,圣人虽在上位,人民不觉得有负担,虽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觉得受损害。所以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厌弃。因为圣心无私、与人无争,故无人能与他争。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六章)注:罪孽没有比纵私欲更严重的了,错误没有比欲求必得更危险的了,一切祸患没有比不知足还大的了。要知道本来就具足,才是真正永恒的圆满无缺。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章)行道的人,不用武力强迫他人。善果成时瓜熟蒂落,不宜用强。善果成就,确不夸耀,不骄傲、不自执,可以称为善果非强取而得(注:觉者自觉、悟者自悟、证者自得、行道自利。大善莫过于渡人得道,而渡一切人得道,觉海无增减。无所得、无所度),这才是真正长远的好事。
(甲五)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
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对应通行本第十五章)注:古时善修道的人,必定玄妙通达,深邃的难描述,勉强形容为:谨慎(怕恶造因)如冬天踏着薄冰(过河)一样;畏惧(恶果成熟)就像四面都是强敌;尊重规律(因果)就像客随主便。(顺道而行)就像冰雪消融,(其心)就像本源一样淳朴,就像浊水一样(无分别而融为一体)。谁能将浑浊的烦恼流静定,(他)将逐渐智慧澄明;谁又能安于变动(为而无为,住于无住,动而未动),(他)将逐渐化生一切(若动而无动,则生而无生)。持此道的人不会自满。
(甲六)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
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亡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对应通行本六十四章)注:有所为、则所为必败,有所执、则所执必失(一切皆不可得)。因此圣人(为而)无为(行善不执)因此无失败(无所得),无所执(无所得)故无失去。(圣人)面对事物时,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是不会失败的。圣人不为众生欲望牵引,心不滞于外物,行不言之教,(从众人过往错误中吸取教训)补救众人的过错。因此圣人能教化万物如万物自然如是,而实无所为。
(甲七)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七章)注:道本来就无所为(无所得),觉悟的人如果能坚守道,则万事万物能自化。事物幻化而欲迷失本心,将观其本质归于本真。晓得心本具足,知(足)则静(晓得本自具足,向外欲求心歇,其心自静),如幻的万物自然安定。
(甲八)
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惕(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三章)注:善为而无为,善事而无事,品味世间无所迷恋(五蕴浮云空过)。(圣人)将成大事从小处做起,将难成的事从易处做起。因此圣人(对待简单的像对待困难的一样)谨慎行事,因此没有难事。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对应通行本第二章)注:天下都迷恋推崇的事物,是恶的根源。都偏爱于某种好,是不好的根源。有和无相对生出,难和易相对生成,长短相比而显现,高下相互依存,声音因波动而存在,时间前后相随。因此圣人做的是无为的事,行的是不用言语的教育。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演绎道却像还没有开始,所为甚大而无所执着,成就一切而不占有(无所得),(因不占有无所得,)也就没有失去。
(甲十)
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不着于名相,本源虽无限小(如自由的能量无内外,无大小、无先后),却没有任何事物能将其束缚、降服。有人如果能守道,则能化万物而自成一体。天地融合,天降智慧甘露。众生没人命令却能安守本分。万物从生就有名相,名相虽然有,(但名相归止的本体平等清净无二,)知其名相归止之处,就不会真的死亡。道显现于天下,如百川(名相)于江海(水之本体)(注:此处用百川有波澜涨落、变迁生灭而水体不生灭来比喻:道在世间外显为名相,名相有变异生灭而其本体清净无别、无生无灭)。
(甲十一)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应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注:有东西浑然一体,先宇宙万物而生,寂寥独立而不改,为天下万物之母。不知道它叫什么(世间名相不能描述),起个名字叫“道”(道字拆开:二点分别归一处+自我修行方可得),我勉强(就像给天生眼瞎的人用触觉描述阳光的色彩一样)叫(它)做无边大,也可叫(它)最终归处,也可叫(它)(寿量)无限长远,也可叫(它)最先开始。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觉者大。四大中觉者占其一。觉者从心地悟道,地(智慧能量的束缚状态)取法于天(智慧能量半自由态)、天(智慧能量半自由态)取法于道(智慧能量自由、圆满状态)、道(智慧能量自由、圆满状态)本如是(一直以来就是智慧、自由、圆满的)。
(甲十二)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对应通行本第五章)注:宇宙万物,就像风中两端开口的袋子吗?虚无而又自成时空障,不停运转而生生不息。
(甲十三)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对应通行本第十六章)注:不着空有,至常道,守中道(不执两端分别),则笃定。宇宙万物周而复始地运作。天道昭昭,其小根本暂归业果,其大根本终究归于大道。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几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四章)注:事物,在稳定状态好掌握,在还未萌芽时容易引导。在脆弱时易毁灭,在微弱时易散。在未发生时做准备,在没有混乱时治理。多人合抱的大树,从很小的种子生长成。九层高台,也是由一粒粒尘埃累积而成。登上千米的高山,从一小步开始。(注:此处与“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呼应)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六章)注:晓得的人不经常说,整天说的人不晓得。堵住眼耳鼻舌身意,关闭向外攀缘之门,和光同尘,放下纷乱的烦恼,顿入平等玄觉。亲近也不可得,疏远也不可得;利益也不可得,危害也不可得;尊重也不可得,轻视也不得。(这才是天下)最为难能可贵的。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七章)注:以规范(规矩)治理国家,以无规律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乱的越厉害;人民先进的器具越多,国家就越容易混乱;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兴盛;法令越是详明,欺世盗名就越多。因此圣人说,我无所作而人民自觉富足,我无所为而人民自觉开化,我好清静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鼓励淡薄欲望则民风自然纯补。(注:治国者,以德治心为本。若人心推崇贪婪取巧、自私自利,则法律即便不断完善,也就像用泥土堵截洪水一样,越来越困难)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虿虫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五章)注:德行深厚的人,像刚出生的婴儿,毒虫毒蛇不蜇它,猛禽凶兽也不搏击它。紧固柔弱而拳头紧握,不知男女交合而小阴茎自动勃起,是生机和精气充沛(的缘故),整天哭嚎也不沙哑,是元气柔和之至的缘故。
融和就是常,知道融和就叫明智。(消融差别)利益慧命是(真)吉祥(注:执着于寿命、分别取相是假吉祥);(心地柔软、广大无住是真强大,)心若调运天下气势是(假)强大;事物发展到(假)强大,壮大到一定程度则不能一直持续,因已经背离大道,终有一日会消亡。
(甲十八)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四章)注:名相与本体哪个更应亲近?本命与外物哪个更重要?被物所累与自由自在哪个更有害?所有爱染深重终将别离,所有聚敛宝藏终将散失。因此知道本来具足才不会自取其辱,晓得最终归止处(清净无别,无依无住)、才能长久地安其心(住于无住)。
(甲十九)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章)注:物极必反是道在运行(的表象);柔弱有生机的逐渐强大,是道在起作用。
宇宙万物出生缘于有,有缘于无明。(注:有缘于爱取,爱取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入,六入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有无一念同生)
(甲二十)
持而盈之,而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对应通行本第九章)注:装得过满而溢出,不如适可而止。汇聚成一群,必不能长期保持。满屋子的金玉,必不能长久守护,富贵而骄傲,自己引来祸患。功德圆满而(不执有)身心隐退,才是天道。

(乙三)
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闻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大象亡形,道隐无明。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一章)注:大根利器的人修道,能勤勉行道(言行合道)。中根利器的人修道,好像听见又好像没听到(多闻不信记得少,修行更少)。小根听人说道,大笑而去,这些人如果不笑话,你说的就是不是道了(注:因为他们只对如何挣钱,如何获取世间利益等等外道感兴趣,对于真道嗤之以鼻)。
因此古语讲,光明大道就像昏暗的,平坦的大道像充满坎坷,精进修行就像在倒退,最高的功德像空谷一样,极度的白像受到玷污。广大圆满的德行像是不足的,刚健的德行像懈怠的,本质纯真(的德行)像是有暇癖的。真正的大方广是没有边际的,真正的大器成就时间很长。真正的大音我们听不到,真正的大形相是无形相的,真正的道是隐藏在名相中的。
乙本1组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复,是以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
绝学无忧。唯与诃,相去几何?
美与丑,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乃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矣。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九章、四十八章、二十章、十二章)
为人处世,乃至修道,就像种庄稼,只有像种庄稼一样(思考行动)才能早日入道。早日入道就是注重修德行,重修德行没有不能解决的困难,积功累德不可限量。没有人知道它的终极,就可以保一方国土。以积功累德作为国家的根本,就可以长久不衰,是根深蒂固,长盛不衰之路。
治学求世间法是一点一点地增加认知,修道的人是一天一天减少分别心,逐渐减少,直到无为的地步,真正做到无别无为,这一切圆满,一切可为而无所为。
世间知识贯通,无差别心圆满则无所学无所忧,(此时)别人对你称赞顺从还是斥责反对都没有太大差别,世人偏爱的美与不偏爱的丑也能用平常心看待,(即便如此)人们所畏惧的(生死),还是要畏惧(注:原汤消原食,知众生疾苦,方能更好救治)
受到宠幸和屈辱都会惊动心神,都如同病患缠身,为什么说宠幸和屈辱都会惊动心神,宠幸惊吓得更厉害呢?得到的时候惊喜,失去的时候惊惧,所以说宠幸和屈辱都会惊动心神。为什么又说大患缠身呢?之所以有病患缠身,是因为有肉身,要是没有肉身,有哪里来的病患缠身? (注:以病患缠身比如宠辱惊心,如果心神不执着在“我”上,则如何能够惊心?)因此,为天下考虑,以天下为身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爱护天下就像爱护自身一样的人,才能寄天下给他。(注:天帝有好生之德)
乙本2组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
启其兑,实其事,终身不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巧若拙,大赢若诎,大直若屈。
躁胜凔,静胜热,清清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二章、四十五章、五十四章)
关闭(向外求索)的门,封死(向外攀缘)的口,终身本不困窘。开启(向外求索)的门,打开(向外攀缘)的口,最终不能得救。
大圆满好像容器一样有空缺,它的作用无边无尽。大的巧妙好像很笨拙,大的辩论获胜好像很木讷,大的直好像弯曲的。变动能克静止,静止能克变动,大道清清,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定而不变。
善建的人所建的(道德,无形象)无法拔除,善保的人所保的(道德,无缺失)不会脱落,人类通过学习与传授不会让(道德)断绝。
这种(道与德),用于修身,则是真的修行;用于治家,则德行荫泽有余;用于乡村,则德行更加长远;用于邦国则德行更加丰满;用于天下,则德行更加广大。从一家来看,一乡来看,一邦国来看,一天下来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现在和未来,就是用这个办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