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渡河的河道治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中、下游河道弯曲狭窄,河床淤积严重,历史上是洪涝灾严重的地区。1975年,中共东至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动员全县人民,对中、下游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对干流裁弯取直和改道切岗,1975年9月动工,次年4月基本完工,完成方村至河口的主河改道31公里,新开河长19.3公里,新筑河堤24.50公里,完成土石方874.64万方。治理后的河道底宽82—100米,左、右滩地宽各20米,堤顶高程20—23.5米,顶宽4—10米,边坡1∶2—1∶3,河道安全泄量达1960秒立方米。
明万历三年(1575),东流知县陈春于河口处开浚南新河,不久淤塞。后人对此作记评估:南新河由于上游之水“往往挟沙而下,易于淤浅”,度其地势,应“建闸以节之,滨湖筑堤以卫之”。但“第开濬江口施工非易,患于费无所出,而冷水港以上即建德所治,疏导上流势顺通力合作,则又患于牵制不前。姑存其说,俟有志者而已”(清点庆《东流县志》)。古人虽有治河之意,而无此力,只有望河兴叹。新中国成立后,至德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对尧渡河中上游水流急、坍崩严重的地段,采取块石护岸。对河滩开阔、河岸低的地段,筑堤坝防洪。先后治理14条段,总长12.97公里,完成土方7.39万立方米,石方3.65万立方米。1957年,省水利厅组织勘察组对尧渡河进行实地查勘,着手进行尧渡河治理前期工作。1960年安庆专署水电局、1966年池洲地区水电工程处、1972年县水电局,先后编制尧渡河治理规划。1974年,在前几次规划基础上,反复研究比较,再次编制了治理规划。这次规划同前几次规划不同点是,对尧渡河中游治理弃除了在上游建枫树峡水库方案,提出了河流改道与老河整治两个方案。是年底,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实施尧渡河干流中游改道、下游河湖分家、筑堤、重开新河入江、支流治理、改道的方案,并列为尧渡河中下游防洪围垦火螺工程之中。
干流治理的工程标准,河道按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960秒立方米,底宽为80—100米,县城以下为五级航道,底部高程为10.5米。河堤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堤顶超高1.5米,堤顶高程为20—23米,顶高4—10米。县城防洪堤按50年一遇,洪水超高1.0米校核。
干流治理从方村至河口,老河长为31公里。治理工程主要有四项。一是中游段的河西畈改道。原河道自方村至赤头长9.5公里,绕县城东逶迤而过,狭窄弯曲。新河改在县城西,沿河西畈丘陵脚开挖,顺直而下,河长3.3公里。二是下游段的开河筑坝。新河道出石印洞以后,截断泽潭湖,穿过龙王湖、小黄泥湖、小七里湖,在这些湖中开挖河道。沿河两岸筑堤,实行河湖分家。新河自中游至下游,左岸筑河西堤、尧香公路堤、欧窑大堤、小七里湖外坝、牛腿大堤等5段,长12.82公里。右岸筑尧渡护城堤、泽潭湖堤、小黄泥湖堤、小七里湖堤、泉水湖堤、团湖堤等6段,长11.4公里。还在方村、芦村、赤头等3处,筑堤3段,长1.38公里。三是切岗工程。新河沿途劈开汪公包、板壁章、顺风嘴、东流、茶叶山等5处丘陵,最大切深为12.6米,底宽60.0米,边坡为1∶2,总长876米。四是建筑物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横跨尧渡新河、连接大石公路的尧渡大桥,该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5跨,每跨净空30米,主桥长197米、宽10米,引桥长122米、宽21米。在河道入江口处建泄流量为1960秒立方米、12孔的节制闸和能通航100吨级的船闸一座。
2011年起,东至县开始实施尧渡河综合治理工程,分尧渡老河综合治理工程和尧渡新河综合治理工程。尧渡老河综合治理工程,是以河道及岸线公共绿地综合整治为主体,通过全流域的水体疏通、截污治污、生态净化、护岸处理、水土保持,建立起良性生态系统,还岸以绿、还河以清,全面提高县城环境品位。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疏通河道5500米,尧渡河引水闸至尧渡老桥全长2520米驳岸、景观建设,新建市政桥梁5座,沿河东路1024米,沿尧渡老河建设截污管网4.3千米,尧河菜市场、县总工会、尧渡医院和沿河门面房的拆除重建,项目总投资3.74亿元,其中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银行贷款1.9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一河两岸、六园六景、三十六点”的基本空间格局,为打造现代亲水宜居园林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工程建设工期28个月,从2010年2月开始至2012年6月结束。 香隅河改道工程是尧渡河中下游治理的工程之一,主要解决下游的140平方公里的防洪围垦灭螺问题。香隅老河原在七里湖汇入干流尧渡河,新开河道从塘家坝始,沿20米高程线改道在乌石矶入江。河道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泄量为500秒立方米。新开河长13.1公里。新河沿途破红岭、切开梅山、韩家垄、佛宝山、乌石矶山岗,长5.24公里,再穿白洋湖,过小思湖,入铁船渡。开挖新河,两岸筑堤9段,长6.5公里。建有渡槽6处、涵闸3座、地下涵8处、公路桥1座。改道工程由西线指挥部组织施工。1974年12月4日破土动工,最多上工2.3万余人。全部工程于1986年4月完工,完成土方278.78万立方米,石方23.02万立方米。
梅城河系尧渡河一级支流,原由县城东汇入主流。1975年,随于流而改道,改道从徐村始,沿山脚开挖,经梅城,达赤头入尧渡新河。改道工程与干流同时实施,先于干流竣工。与此同时,还完成周村、汪山两条二级支河的治理。新开河道1条,长3.8公里,完成土方35.38万立方米,石方6.31万立方米,砌防洪墙1道,长230米,高5.5米,建赤头、梅山公路桥2座,其他桥梁4座,跌水1处。老河变新河,防洪能力达20年一遇。  尧渡河中下游治理工程将年最高来水量为14.23亿立方米的尧渡河,从牛头山南的七里湖中搬到牛头山北,然后凿河入江,使危害千年的尧渡河,变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消灭血吸虫病等多种功能的河流。 东流老闸,在长江右岸东流镇南牛头山脚,原名东流闸,后因建东流新闸,故名。该闸建在尧渡河入江口,是为拒江倒灌,减轻尧渡河沿岸和七里湖区的洪涝灾害而建的一座节制闸。建于1967年,由省水利厅、池州专区水电局、县水电局联合设计,池州地区水利工程队施工,到1970年5月竣工,完成土方163.5万立方米,石方2.64万立方米,混凝土7258立方米,国家投资210.62万元。节制闸共7孔,其中:深孔1孔,闸底高程6.7米,净宽6米,闸宽长32.5米,兼通航,可通30吨船位;浅孔6孔,闸底高程8.5米,净宽5米,闸室为钢筋混凝土拱式结构,长30米。深孔为钢闸门,浅孔是钢丝网水泥折板门,重12吨,设计最大排涝泄量600秒立方米。闸顶高程22米,可防1954年型洪水。建成运用后,每年汛期关闸,江湖水位差1.29—2.2米。抗旱期提高内湖水位与江水位差0.56—2.2米。防洪与灌溉都发挥了很大作用。1976年七里湖围垦后,该闸变为七里湖圩内的排渍闸,运用条件改变,内外水位差增大,加之闸基处于软硬两种地基,自西向东发生不均匀沉陷,引起浅孔第三孔等处发生断裂和裂缝,影响了工程的整体性和闸身安全,成为险闸。为安全起见,对浅孔6孔用钢筋混凝土封堵停用,剩下的深孔1孔,作为内排闸使用。
东流新闸,在东流镇的秀峰塔下,尧渡新河的出口,是县内最大的中型涵洞。该闸是治理尧渡河的重点枢纽工程,于1976年9月动工兴建。东流新闸包括节制闸和船闸。节制闸是按2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最大泄量1960秒立方米,共12孔,单孔宽5米,高8.5米,闸底高程8.5米,总宽73.2米。船闸按6级航道设计,通航100吨级船位,闸室净宽8米,高12.5米,闸室长100米,上闸首底高程9.5米,下闸首底高程3米。节制闸与船闸的闸身均为钢筋混凝土胸墙式结构。东流新闸是池州地区水电局和县水电局共同设计,由县水利工程队施工。东流、香隅、尧渡3个受益区抽调劳力,高峰时上工人数9800多人,当年基本完成闸基开挖任务,次年闸面公路桥通车,1981年船闸竣工。全部工程完成土石方66.5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6.93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89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72万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