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骑楼的历史由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十八世纪后半期,正处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英国人,很难适应。

为了克服这个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

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这种“外廊式建筑”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地方,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eranda。

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

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廊柱构成的5呎宽的外廊结构的建筑。

外廊的位置在店屋的前部或一边。

典型的还必须包括可供行走的地板,高度至少一层,有挡避风雨炎阳的顶盖。

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Fiye Footway),进入福建后,开始称为“骑楼”。

骑楼,约在鸦片战争后就传入鼓浪屿和厦门,接着又传入金门。

所以说,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传入厦门后,又与厦门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形成了骑楼街市。

骑楼的功能,综合起来有下列五点:

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

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近20年,又是电力线、通讯线通过的空间,强烈表现了厦门的时代特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