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崔峦老师解读课标的感想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小学语文群CCtalk第一次活动,真是一波三折。

    前天试着播放了崔峦老师讲解2011版课标解读的视频。什么都调试得好好的,就等着今天晚上七点半播放于永正老师的课例。谁知道时间到了播不出来,因为那个视频格式不对!我赶忙找到了薛法根老师的《爱如茉莉》试着播放。可是放是能放,就是声音十分嘈杂,老师们反应听不清楚,我不禁出来一身的汗。终于,我又想起了崔峦老师的课标解读,觉得那个视频非常清楚,而且我前天听了一遍,确实学到不少东西。最后,终于决定,播放崔峦老师的2011版课标解读。

      下面是我的听课笔记和感想:

        崔峦老师是课标的制定者之一,他一直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主持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语文教学论》等小学语文老师奉为至宝的书籍。今天又听了他的这个讲座,心里依然震撼!他对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把握得非常到位,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了解的。

一、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他说: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这几个方面正是语文三维目标的体现。

        而 语文的学习要通过语言实践来进行。 那么什么是语言实践?我认为就小学课堂而言是听说读写的练习。也就是说,语文的学习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完成。在这里,听和读是内化的过程,说和写就是外化的形式。而在内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将听来和读来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旧知识有效构建的方法。更要教他们学会创造性地理解加工新旧知识,以达到为说和写服务的目的。

        这叫做语文能力,而语文素养除了包括语文能力以外,还包括思维、习惯和思想。

二、小组学习注意事项。

      我们看过不少优质课,多数老师为了突出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上课直接抛出问题开始小组讨论,这是不合适的。我们只看到了“合作探究”,却忽略了它们前面的那个“自主”。所以语文课上,首先保证学生充分自学,然后再开展小组学习。因为没有自学就没有主动交流的动力,没有自学就没有说话的依据,没有自学就无法保证自己的立场。

        但是很多时候,即便有了自学的基础,小组合作仍然停流于形式,没有效果。所以小组合作要有分工,有合作,有管理。要让每个学生明确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关于小组建设与合作形式,我以前曾经讲给,这里不再展开。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以前三围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开写的,现在写教案,已经不再把三维目标分开写,这是我非常赞同的。因为方法的学习离不开知识,情感的体会也离不开知识点的学习与方法的掌握。

        然而,小学语文课堂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太好把握。以前我也偏重人文性,后来感觉不合适,就侧重工具性。随着后来11版课标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我的课堂也逐渐开始由单一到统一去转变。然而哪些课需要两者多少的配比,谁也说不出个定数来。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