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31

出自: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原文   

纪念白求恩同志(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拓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8年3月,加拿大共产党党员、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抵达延安。同年4月,白求恩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边区。他带着战地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

1939年冬天,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涞源摩天岭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中毒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不幸逝世。延安各界于12月1日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了这篇文章。

主题思想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意义深远的纪念文章, 无论思想内容, 还是语言艺术, 都是典范。这篇文章, 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作用。

文章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入手, 使读者对他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为全篇论述他的革命精神提出事实根据。因为白求恩当时是在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他, 加之又是一篇纪念他的文章, 在论点提出之前, 非将生平事迹交代清楚不可。

文章的重点既在阐述他的革命精神, 叙述生平事迹的文字就愈省愈好,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主旨突出。因此, 作者用两个复句、七十多个字, 将白求恩生平事迹的最主要部分介绍得清清楚楚, 而且在“ 五十多岁了” 、“ 不远万里” 、“ 不幸以身殉职” 等词语中, 饱含了赞扬和悼念的深厚感情。

生平事迹介绍完了, 作者立即以一个设问句过渡到全文的论题上来。为了启发读者进行思考、推论, 设问句先说白求恩来中国的动机和目的, 然后才问“ 这是什么精神” , 最后予以确切的回答: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这一回答的前两个分句, 是递进句式, 而不是并列句式。因为从广义解释和文章分析, 共产主义精神是包活国际主义精神的。所以, 该文的论点是号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纪念白求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