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热乘凉时间过长,小心中了阴暑的“毒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1

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盛夏。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热为盛,在高温天气下,人很容易中暑,防暑是重要的保健措施。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彭康副院长提醒:在中医的角度,若想在盛夏保养身体,做好防暑的同时还需要学会保护阳气。

中暑分阴阳,急救需学会

据彭康副院长介绍,中医对中暑分阳暑和阴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阳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汗出、体若燔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等。这种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

预防阳暑要注意夏日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如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等,准备充足的饮用水及清凉饮料以及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仁丹、风油精等,避免在户外将身体晒得很热,然后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或是在大汗的状态下,进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饮品。

谭庆驹 摄

而阴暑更多见,夏天,我们有时会在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因湿性粘滞,阴暑病程比较长。同时,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病症。阴暑治疗以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为主,选用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液、胶囊)。

中暑急救原则:脱离热源环境、迅速降低体温、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暑为主。治疗处理方法:①将患者扶到阴凉处躺下,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于散热;②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最好是淡盐水;以及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等清热解暑药。③用湿毛巾、冰块、冰袋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及大腿根部,加速散热;④如果情况严重出现休克状态,把病人脚部抬高可缓解休克症状,同时立即将患者送至医院,采取更专业的综合对症治疗措施处理并发症,防止脑水肿等情况发生。出现中暑要及时就医诊治,严重情况下可危及患者生命。

养阳重在调理,炎夏勿贪凉

“炎夏防暑,大家都能意识到和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 养生 理论中有深层次的认识。”彭康介绍到,俗话说:冬至 养生 ,夏至治病,一个安内,一个攘外。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因此,这一时节的 养生 保健,除了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防暑,避免暑伤气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护阳气,顺应中医“春夏养阳”的 养生 规律。

夏至养阳,谨遵“三忌”。第一,忌夜卧贪凉。夜卧吹冷风,尤其头部受风邪,极易导致阳气折损。第二,忌冷水洗浴。夏季人的汗孔多处于开泄状态,冷水洗浴使外来寒气极易侵入人体,久之会出现手足畏寒、小腿抽筋、后背发凉等症状。第三,忌肆食生冷。夏日常食冷饮冰品等,容易引起脾胃虚寒证,可表现为胃痛、腹泻、完谷不化等。女性可出现痛经、经期紊乱、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等。

夏至养阳,避寒措施主要包括:1、防腹中寒,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 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2. 防躯体寒,防止头、脚、躯体受寒,主要是要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不宜夜晚露宿,更不宜运动后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3. 适当吃点生姜,温通阳气,民间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实习生:刘雅婧

通讯员:李凯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