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人世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其最早出处是在哪里?可有真实的文献记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佛曰:人世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这句其实少了一个,实则共有八苦。

原文出自《大般涅_经》

八苦为: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又称《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中国北凉昙无谶译。40卷,13品。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盘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约于2~3世纪时成书。晋宋时对中国佛学界影响很大,为涅盘学派的本据经典。
《涅盘经》主要阐述佛性常住不灭,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均得成佛。

拓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