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的小品和相声这么火,而且都那么好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说得直白点,相声和小品就是以地方方言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喜剧表达形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天津人和东北人为人处世比较乐呵的原因。

相较于具有一定“反讽”基础的天津话,通俗易懂,容易学习的东北方言无疑更普及一点,也更受欢迎一点。事实上,凡是接触过东北方言的其他方言持有者,只要不是山西人,大都会被这神奇的方言所同化,原因嘛,就是因为东北话太魔性,语调平顺简单。

东北方言又称为“东北官话”,是在一级方言——官话之下的二级方言。

官话是我国覆盖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一级方言,北方大部加上西南地区大都处于官话的“统治之下”,除了“方言城堡区”——山西。

正如地区历史文化不同所产生的汉族民系一样,许多地方由于风俗文化不同也产生了区别之用的方言。官话区这么大,自然也涵盖着很多的民系风俗文化,所以,依照历史风俗文化、地理气候等因素又在官话之下细分八大二级官话分支,上面的东北方言就是脱胎于松辽之处形成的区域方言。

现如今的东北官话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大部、内蒙东部、河北东北部等广义上的东北区域。

由上面的介绍来看,东北方言就是很普通的二级方言,为什么会和其他的方言有这么大的不同,让接触的人都能受到“传染”呢?

这就涉及到东北方言的历史发展以及特色上面了。

东北部分地区具体划归中原王朝的统治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大禹划分“九州”之中的冀州所属区域,同时也是后世流传的“汉地十三省”中山东的所属区域(山东下设辽东都司,隶属山东管辖),是正宗的华夏汉地。所以其境内早期的方言与华夏方言发展的溯源基本是一样的。

上古时期便已经意识到各地本土语言不通,为了便于交流,统治者规定了以都城洛阳为基本音的“雅言”来作为各地贵族以及官员之间交流的官方话语。通俗点说,官方话就是河南洛阳话。鉴于学习资料和方式比较有限,因此雅言只通行于中上层阶级。

到了春秋时期,封国文化界限初步形成,至战国初期达到顶峰,这时候各大诸侯国境内已经形成了比较具有特色的“诸侯国方言”。

九州大致分属

而在战国时期,“雅言”的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