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礼炮——三眼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小时候觉得农村婚礼很神圣,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婚礼都要放三眼铳,总觉得三眼铳很神圣,就像现在迎接外宾放的礼炮一样。现在想起来总让我联想到《穆桂英挂帅》里“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的唱词。

三眼铳是一件既感到害怕又想近前摸一摸的东西。过去村里人结婚办喜事必须要放三眼铳。可大人们总不让到跟前去,说小孩子会被震聋耳朵。

三眼铳就是焊接在一起的三根铁管(那时没有电气焊,可能是铸造的),底部各有一个小孔放火药引信,在铁管里装上自制的黑火药。然后依次点燃火引信,嗵——嗵——嗵——,三声低沉的炮声方圆几里之外都能听得到,三眼铳是拿在手里放的,放铳的人都用棉花堵住耳朵。所以我总觉得放三眼铳的人是很勇敢的人。村子里放三眼铳的人就两个人,谁家有事也是请他们。

农村的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冬季清晨四五点,天还很黑。我一直不明白选择良辰吉日为什么要这么早?大人们说是为了抢东门,谁最早进入东门,谁就大吉大利。其实村东街口根本就没有门。

大人们要去帮忙,孩子们一般要等到迎亲队伍快回来时才去。但我都是跟大人一起去,因为那三声炮响把我的魂儿都勾去了。

娶亲的人家早早准备些酒菜,放三眼铳的人来了,都要试试炮,嗵——嗵——嗵——,三声炮响打破清晨的寂静,低沉而悠远,每一响间隔的时间很长。实际上是告诉接亲的人们过来吃饺子了。

迎亲的队伍出发了,放三眼铳的人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一辆拉火药的车,装火药的木盒子上面上面盖着棉被子。这辆车上有一两个人专门管理火药。和前面放三眼铳的人及后面迎新的车辆都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一路上要放多少火药?一出发就开始,遇到路口拐弯儿要放。路边有坟地也要放。据说可以冲掉邪气。一直到了新娘子家里,新娘子梳洗打扮的时候,炮声就停了。一般都要多磨蹭一会儿新娘子才肯出来,据说是磨掉婆婆的性子。过了门儿不受气。其实时辰都是事先定好的。一般也就是半个小时左右。管事的会催促放三眼铳的人说:“催一催吧。”

嗵嗵嗵,这时的三声炮是急促而连贯的。三声炮响的节奏快慢取决于火药引信的燃烧速度。这大概就是放铳人的技巧所在吧。

进村前三声炮告诉人们迎亲的队伍回来了。巨大的声波顺着街道传遍整个村子。一直到新娘下车,炮声不断。满街都是硝烟味儿。新娘子进了门,放三眼铳人的任务才算完成了。从耳朵里掏出棉花球。把被炮火熏黑的手脸洗干净开始入席喝酒。

我上中学以前一直生活在这个村子里,也就一直以为结婚就是这个样子。到了中学和同学们说起结婚的事,有的同学们很惊讶:“放三眼铳?我们都没见过。”

我说:“你们那里结婚放什么?”

他们说:“什么都不放,结婚队伍前面是吹鼓手吹唢呐。”

我们这里办白事才请戏班子搭台唱戏,送殡时吹唢呐。这呜呜咽咽的唢呐声怎么能和喜事联系起来呢?

而且他们也没有听过抢东门一说,大姑娘出嫁,都是等太阳出来以后,光明正大地嫁出去。只有寡妇再嫁,是见不得人的事,才在太阳出来以前。我惊讶地说不出话来,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方圆百里的小县,风俗差异竟如此之大。将来走出这县城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