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24万联军被屠,白起一战成名,韩魏武卒为何不堪一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谈秦说汉(226)伊阙之战中24万联军被屠,白起一战成名,韩魏武卒为何不堪一击?

战国末期,魏、韩两国结盟,以公孙喜为将,共同组织24万精锐于伊阙共同防御秦军。秦昭襄王任命入职不久的将领 白起,以不到魏、韩盟军的一半的兵力进攻伊阙 。此役韩、魏联盟被斩首24万,总指挥公孙喜被俘,韩魏两国从此国力衰减。

韩国兵器精良,曾有“天下强弩出韩地”之誉。魏国武卒训练有素,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也就是说, 韩、魏两国在战国初期的军队实力都相当强悍,曾经吊打中原各诸侯国 。为何遇上一个刚出道的秦军小将领白起,就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公元前294年,白起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被秦昭襄王任命左庶长,率兵攻打韩国的新城,首战告胜,升职为左更。次年,秦昭襄王令其率军10万,进军韩国的伊阙。出伊阙向东就是魏国的地界,秦军的进军意图让韩、魏形成了军事结盟。

韩、魏一起组织了精锐共24万,准备在伊阙阻击秦军。共同任命号称犀武的韩将公孙喜为总指挥。伊阙位于洛阳以南,新城的北面,是秦军东出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两山对望,远望好像门阙,伊水从中间流过,向北而去,所以称为伊阙。

总指挥公孙喜按“品”字型排兵布阵,韩军的人数虽然比魏军少一些,但兵器锋利、盔甲坚固,将其安排在前锋。魏军被分为两部分,排在韩军的后两侧,以图随时机动支援前面的韩军,这也是常见的排兵布阵法,因此阵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白起看明白了韩、魏联军的布阵方式,如果从正面向韩军发起冲锋,则后两翼的魏军包抄上来,秦军就会被二倍的兵力包围。因此,正面冲锋是无法破阵反而不利。于是,白起命令一部分士兵,多设旌旗组成疑兵,摆开立即正面佯攻的架势。

接着,率主力绕开正面的韩军,从左翼迂回偷袭后方左侧的魏军。公孙喜因已经布好了阵型,都以为秦军会从正面进攻,而后方魏国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了前面。侧翼阵型被打乱时,公孙喜还以为秦军是用迷惑之计,还在思考需不需要救援。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公孙喜沉吟之际,另外一支魏军也被秦军集中兵力打败。白起的偷袭主力又分为两部,与正面的疑兵一起,三面合围韩军。魏、韩联军兵败如山倒,溃逃四散,秦军乘胜追击,韩、魏联军被斩首24万,公孙喜被生擒。

魏、韩联军战败,犀武被俘虏,反应出公孙喜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力与灵活挥指力的不足,秦军大规模机动迂回抄他的后路居然也没有发现。当“品”字阵型中的一个角被偷袭时,仍然没有及时救援,以致被秦军各个击破,败在对战场判断不足。

当然,也有人对这个结论是质疑的,认为魏、韩联军是因为各自利益而避战,两军作战不协调,魏军要让装备精良的韩军打前锋,而韩军又认为人数最多的魏军先出战。甚至有人认为公孙喜可能是魏将,调不动韩国的军队,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古代调兵是认兵符不认人,只要将兵符交给谁手里,军队就必须听谁的指挥,违者可以就地正法,因此,战场的总指挥对部属是有绝对决定权的,同时,正史均有证明公孙喜是韩国将领。 公孙喜作为韩国将领,不可能调不动韩军救援魏军的

因此伊阙之战,魏、韩联军被军队数量少于自己一倍的秦军打败,问题就出在总指挥公孙喜身上。在战争未开始之前布“品”字阵型,这个是对的。但 面对疑兵,没有侦查清楚,秦军主力迂回到背后还不知,错失了最佳调整阵型的时机,以致被秦军偷袭得手 。也因此,让白起一战成名,荣登战国四大名将榜首。

2020/10/17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