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郑当时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文言文《郑当时传》翻译

原文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译文:

郑当时,字庄,河南陈人。他的父亲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将领,项羽死了以后,也就归顺了汉朝。汉高祖刘邦给原来项羽的手下的那些下属称呼项羽是直接呼其名。但是郑君不遵守这个命令。汉高祖给那些直呼项羽名字的人封官为大夫,而驱逐了郑君。

郑当时喜欢行侠仗义,张羽有困难的时候,郑当时解救了他,于是郑当时的名气传遍了梁楚一带。汉景帝的时候,郑当时为太子舍人。每五天进行洗沐,经常在长安周边的驿站存置马匹,接待以前的朋友,请朋友们喝酒吃饭,从早到晚,一直到天明,恐怕招待不周、招待不好。郑当时喜欢黄老学说,他崇拜有能力水平的长者,唯恐见不到。他自己很年轻,官职也不高,但是他交游的人,都是他祖父辈年龄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汉武帝即位后,郑当时被提拔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后来官至九卿,做了右内史。因为武安侯、魏其侯的立场问题,郑当时被贬为詹事,后来又提拔做了大农令。

原文: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译文:郑当时做太史的时候,告诫他家的家人,“客人来了,不管贵贱,不要让人家在门口等。”招待客人时,对不如自己的职位高的人也非常尊重。郑当时非常廉洁,又不善于搞经营,全靠工资来接济照顾老朋友。他给别人东西,从来也不称量。每当朝见的时候,看到皇上很高兴,他就给皇帝谈论天下的人才长者。他推选的士人、官吏,曾回味他讲的话“认为他自己推荐的人都要比自己强”。没有推荐录用的人,还要照顾人家的情面。每当听到一句好话,他都呈报给皇帝,恐怕晚了。山东的士人官僚一次对郑当时非常敬重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2. 史记 翻译 郑当时传 翻译 急 谢谢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要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3. 史记 翻译 郑当时传 翻译 急 谢谢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

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

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

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

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

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

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要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

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

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

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

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

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

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

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

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

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4. 翻译文言文《史记》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

【译文】郑当时,字庄,陈县人。

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

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郑君死于孝文帝时。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

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长者,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

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后,郑庄由鲁国中尉、济南群太守、江都国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内史。

由于平议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的纷争意见不当,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郑庄做右内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

”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添置私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

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委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言语中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

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于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皇上,唯恐延迟误事。

因此,肴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他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

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郑庄在外人缘虽好,但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明确表示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他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

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 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

不久,入丞相府暂行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太守。

几年后,卒于任上。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纯正。

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遂日趋没落。 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

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官至二千石者有六、七人之多。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当时为人那样贤德,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全然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guī,龟)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

他复官后,宾客们又想往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原文】【注解】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 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①,郑君独不奉诏。

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

郑庄以任侠自喜②,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③,常事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④,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⑤,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魏其时议⑥,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⑦,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⑧。

然其馈遗人⑨,不过算器食⑩。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11),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12),与官属言,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13)。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14)。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15),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16)。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17),多逋负(18)。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19),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20)顷之,守长史。

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①此句是说汉高祖有意让项籍的旧僚属犯其名讳,以这种大不敬的行为来表示对旧主子的背叛和对自己的臣服。 ②任侠:好仗义行侠。

③洗沐:沐浴,此指休假。汉制,官吏每五日例得休假。

④存:存问,看望问候。⑤大父:祖父。

行:辈。⑥这是指郑当时在武安侯的田蚡和魏其侯窦婴在廷中为灌夫事发生尖锐冲突,武帝征询群臣意见时,他先是肯定支持窦婴,后又怯懦动摇,因此触怒武帝被贬官。

详见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⑦太史:疑为“内史”之误。

前已言郑为右内史,居九卿之尊;后继言“以其贵下人”,正相切合。一说当从《汉书·张冯汲郑列传。

5. 古文郑什么传

郑燮传目录[隐藏]【原文】【注释】【译文】【郑燮】 [编辑本段]【原文】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

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

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

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

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

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

乞休归,囊橐萧然,卖书画以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

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

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

著《板桥诗钞》诸书。[编辑本段]【注释】 1.苞苴(jū):本为裹鱼肉的草包,后为送礼行贿的代称。

2. 觞咏:饮酒咏诗。 3.廉:清代于官吏正俸之外按职务等级另给银钱,称养廉(使官吏不贪污)银。

4.输:此处意为百姓要交的赋税。 5.囊橐(tuó):口袋。

6.缣:绢。 7.楮(chǔ):纸的代称。

8.外服:外国人。[编辑本段]【译文】 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

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

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

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

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

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

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

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

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

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

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编辑本段]【郑燮】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扬州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享年七十三岁,他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其曾祖、庠生,祖父、儒官(未仕),父亲、廪生、以教书为业。板桥四岁丧母,由乳母费氏抚养,十四岁继母郝氏卒,这一遭遇表明板桥的童年、少年时代是过着贫寒孤独的生活。

板桥自幼聪慧过人,少年时代“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在其父办的塾馆接受了启蒙、读经教育,勤奋异常,达到“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的状态。他不同于历代儒生那样仅痴迷诵读经书,而是“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部一类,靡不览究”。

因而他从小就受到更广阔文化知识的熏陶。他青年时代去了真州毛家桥(今江苏仪征)跟著名词人陆种园学习填词,接受了严格的艺文创作训练。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士人追求的人生理想,板桥在青壮年时代同样热衷于此道而为之奋斗不已。 约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年),板桥年十八岁考中秀才。

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二十六岁来真州江村设塾教书。三十岁—四十九岁之间郑板桥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他受到扬州达官盐商资助,远游山水,行踪遍及赣、湘、冀、鲁等省。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他赴京师与僧人、期门、羽林子弟(宫廷侍卫)结识。

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年)赴金陵乡试,考中举人,时年四十岁。作《得南闱捷音》以志贺。

诗云:“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可见,佳音传来,涌上诗人心头的不仅是喜悦兴奋之情,而是首先想到的是“举家欢乐又增悲”,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社会现实。

接着,为此发了一通牢骚,诗云:“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他为自己走上这条道路付出的艰辛而感慨万千。

此后不久他游历了金陵和杭州,作诗数十首,表达出自己的极好心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他因患疮未能按期赴京参加会试,而去了润州(今江苏镇江)焦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