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鲍鹏是一个黄肤白心的“香蕉人”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7

说起晚清的外交,只能用“屈辱”两个字来形容,而晚清在外交上的屈辱,还来自从上到下的颟顸——同治光绪慈禧不是软弱就是荒唐,而所谓的“天潢贵胄”,更是一个比一个蠢,闹出的笑话十个箩筐都装不下。而其中长时间负责对外联络的文渊阁大学士博尔济吉特·琦善,那更是把人都丢到太平洋去了。但是就因为姓博尔济吉特,就成了重权在握的官场不倒翁。

英国公使威妥马曾经评价过琦善这样的“外交官”:“总理衙门大臣,皆喃喃学语之小儿耳,击之则号哭,抚之又骄惯。左手打之,右手摩之,乃对清国外交家之善法也。”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有时候连个甜枣都不给,就是一顿大嘴巴子猛削,花一点小钱都觉得不值,俄国公使就曾抱怨:“今日又投若干钱,与小儿买饝饝矣。” 所谓的饝饝,就是武大郎卖的炊饼,现在叫馒头。

但是清朝也有能人,比如林则徐,就很让列强忌惮,想方设法向清廷试压。而清廷一贯是秉承着“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原则,比列强的儿子还孝顺,林则徐被免职谪戍,换上来的就是那个笑话篓子博尔济吉特·琦善。这是个满语写不好、汉语听不清、洋文一窍不通的纨绔子弟,于是他就找“精通洋务”的“翻译”,这就给了英国英领事义律和商人颠地可乘之机——唯利是图的精明商人(义律更像商人)给蠢笨如牛(侮辱了牛)的琦善上演了一出“无间道”。

“无间道的主角”叫鲍鹏,祖籍香山,是颠地的“嬖童”。当年林则徐钦差两广,把海防经营得密不透风,而且派出大量便衣侦探四处巡查,让金发碧眼的洋探子无机可乘。于是义律给了鲍鹏十万两银票,让这个黄肤白心的“香蕉人”潜入京城,进了琦善幕府。

为了不被人识破,义律还给鲍鹏改了个名字,叫做白如鹏。但是为了叫着方便,咱们还是叫他鲍鹏。这鲍鹏表现得比爱国者还爱国:每天吃简单的饭菜,穿粗布衣服,疾步多说话,也不多走动,勤勤恳恳为琦善打杂当碎催。虽然每月只有五十两薪水,但对于琦善的大小老婆三姑六舅乃至跟班、门房,鲍鹏一出手就是百八十两银票奉赠,天长日久,鲍鹏俨然成了琦善府中最受欢迎的人。

这个鲍鹏很会表演,提到洋人就破口大骂,连琦善也没想到鲍鹏原来是个黄腐败心的“香蕉人”——“言及洋人,即愤懑不平,现于辞色,琦深信之。(《清稗类钞》)”

香蕉人鲍鹏跟着绣花枕头琦善前脚来到广州,义律的“告状信”就到了:“当年林则徐邓廷桢少了我们不少鸦片,我们找他们要赔偿,他们不给,反而把我们大骂一顿赶了出来(反遭诟逐)。我们去找浙江总兵讨说法,可是浙江总兵连我们的抗议信都不接,再找浙江巡抚,态度跟浙江总兵一样(又不受)。现在琦善大人您可要为我们主持公道呀!”

琦善在鲍鹏“仗义执言”之下,感觉很对不起义律,就让鲍鹏张罗着请义律颠地吃饭赔罪——鲍鹏在送请帖的同时,还把“琦善已经认怂”的情报传递了过去,这让义律有了翻脸进而危言恫吓的底气。

而当时清朝官员也有反对的,天津道台陆建瀛就对琦善说:英国兵正驻扎在定海,现在写信来跟咱们提条件,实际是依仗着自己的背后有军舰,等咱们突然出击,“夺其舰,俘其人”,那时候咱们不但收复了定海,谈判桌上的话也好说了。

但是琦善的耳朵里早就被鲍鹏灌满了“义律友好和善”的美言——最强不过枕头风,鲍鹏作为颠地的“嬖童”,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晚清官员还都好这一口儿。

琦善请客,义律倒端起了架子,只派了十几个水兵来蹭饭,而琦善被鲍鹏忽悠得不知道对方啥来头,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温语慰藉之,谓已乞恩朝廷,将特遣重臣驰赴广东,平反焚毁鸦片事。”消息传出,两江总督裕谦(后在定海壮烈殉国)拍着大腿痛哭(抚髀流涕):“琦善误国!”

琦善只要皇帝老儿高兴,才不管裕谦哭不哭,马上“使鹏(鲍鹏)与义律议款。”于是这场“无间道”达到了高峰,这等于太阿倒持授人以柄,鲍鹏在跟义律颠地重叙旧情的同时,当然是把能卖的清廷利益卖了个干净,而义律在已经谈好的条件上又增加了无数条款,连东方之珠也想收入囊中,而且让鲍鹏转告琦善:“战而后商,未为晚也。”——义律早就通过鲍鹏的情报,直到琦善到来之后,清朝海防实际上已经形同虚设(琦抵粤,先撤虎门之防),只要戳一手指头就会土崩瓦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