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道路中的迷茫———一个小语种专业学生的感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前两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小语种专业被重新翻红。“竞争小,就业好”的标签使得广大迷迷糊糊的学生奋不顾身跳入了这个大坑。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在此,以亲身经历为背景谈一谈对小语种的感悟。文中言论仅为个人想法,希望各位朋友们客观理性看待

一、小语种学什么

        以我们专业来说,大一主要为打基础阶段。从最基本的字母开始,逐步学习单词,句型,语法。课程也分为听力,口语,精读,写作课。因为是一门新语言,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经历一个很长的适应期。最初的新鲜感过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天一天的单调枯燥的语言学习。时间久了,乏味感在所难免。坚持下来,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我们还会专门开设关于对象国经济,文化, 政治的课程。到了大二大三,在原有的语言基础上 每个人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进一步学习。很多小语种,都会在大二大三去对象国公费出国半年或一年,可以说是增长见识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二、小语种的优点及就业方向

        首先,学习小语种能让人了解不同的国家与不同的文化,这可能是小语种专业给人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你有大把机会去对象国大使馆,参加大使馆举办的活动 ,结交一群异国的好朋友。平时出去,一说自己学的语种,也是一股高大上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可以吹一把(瞎说的)。

        其次,因为学习小语种的人少,你也就成了稀有人才。若是国家与对象国之间有政治经济往来需要语言人才,机会必定是给你的。

        很多同学,就是凭借着自己的稀有性,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小语种专业的同学,毕业工作主要集中在外交部等国家部委,外事机构;各大银行的小语种管培部门;翻译机构;华为等公司的外派业务;高校老师。也可以选择去对象国工作,但数量少也比较难。至于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数量就更少了。总之,小语种找工作是十分看运气的,找的好就好,找的不好,就只能另谋出路。当然,最终还是要看个人本事。

三、小语种专业的缺点和局限性。

1.学科单一,语言说到底是工具!

        这一点是我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也是最想强调的。

        我个人属于综合偏理科的思维,有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别问我为什么选专业选了小语种,我也很难过)。而学了小语种专业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专业学习被局限在了语言本身。学校过于专于一面也是一个原因,你无法接触更多你想学习的东西。选择了这所学校学习小语种,我在学校内,专业内,感受不到一点科学逻辑氛围,感受不到一点创新精神。老师日复一日进行机械式教学,而完全忽视从本质出发,对学生进行另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这样的纯文科式机械训练的结果,对学生的思维健全,长期发展是十分不负责任的。我现在只能通过其它渠道学习想学的知识,心里有点难受。

        因而,我认真地劝有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而非真正热爱小语种的同学,尤其是理科生,慎重选择小语种。否则,你在未来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转行转业,这一过程中的沉没成本是巨大的。

2.就业面狭窄,无法从事核心工作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

      小语种专业找工作并不像外界传闻的一样,相反,很多小语种毕业生最终都被迫用英语或其它技能找工作。因为,就业面实在太狭窄了。上文已提到,小语种专业学生就业多集中在这几块,从事的还多不是重要核心的工作。原因很简单,本科专业除了一门语言什么都没有,英语在全世界贸易中占据了绝对主导位置,理工类财经类出身的学生在大型企业看来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综合素质。你说关键在个人,但现在总体情况就是如此,专业与专业方面的差距,有的时候是难以弥补的。

      有的人选择考研,出国转专业,有的人在工作了几年后选择转行,最终都走了弯路。花费四年时间去学习一门语言,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不值的。

3.适合做学术研究工作,不太贴合时代的发展。

这一点可能讲得太大了,自行体会。要说现在什么最贴合社会发展,看看cs吧。

四、总结

        我认为,小语种专业,只适合真正对语言,文化感兴趣的人。学习小语种,不能保你当外交官,也不能保你外派拿高补贴。它有利有弊,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也不同。

        我一向觉得,学生们在选专业前获得的信息和指导都太少了,家长们随大流,学生们更是稀里糊涂,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知,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就业形势的大体判断。有多少人 ,在来了大学之后发现其与理想中的差距甚远?有多少人,在填专业的时候盲目武断,最后只能自己承担后果?这其中流逝的时间和青春,仿佛不要钱似的。

        说到底,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一句话,选专业,要么在赚钱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要么追随兴趣潇洒过一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