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之爱的定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自律能够让我们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并最终解决问题,而心灵在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会不断地成长和成熟。所以,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

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爱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爱?人们把它分为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派克给出的定义是: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1、关于“心智的成熟”,作者强调到:“心智的成熟”并非来自某种宗教性思维,而是来自心理治疗临床经验,也包括多年的自我反省。在心理治疗中,爱的地位无可比拟,大多数病人却对爱的本质似是而非。

 (1)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年轻的男性病人,胆小怕事、性格拘谨,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母亲对他爱的很深,因为直到高中三年级他的母亲还不让他坐校车,而是每天接送他上学。为了顺利完成治疗,派克必须让他意识到,他母亲的动机,可能和爱没关系。

 (2)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智的不断成熟,这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

 (3)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派克写到:爱,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到进步。不会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 。父母不懂自律,就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自我完善。我们推动他人心智的成熟,自己的心智也不会停滞不前。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爱自己与爱别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二者之间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4)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我们爱某人或爱某种事物,就不可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成长。

 2、关于“意愿”,是为强调一种能转换成实际行动的强烈欲望,远超过一般的生理或心理的“欲望”。派克再次强调到:人人都有爱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的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你认为自己爱他人却没有躬身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

 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常常为爱的本质所迷惑。派克希望努力消除多数人对爱的误解,接近爱的核心,走出与爱有关的痛苦。他将通过解释爱“不是”什么,来逐步了解爱的本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