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探访茅盾故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在中国,凡是喜欢文学的人,都知道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即使有人没看过茅盾的作品,也知道中国有个奖项叫“茅盾文学奖”。这个奖项是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捐献其25万的稿费而设立,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路遥的《平凡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梁晓声的《人世间》等名篇都曾得到过这个奖项。可以说,茅盾先生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带着对茅盾先生的崇敬之情,周六的一大早,决定去探访茅盾在北京的故居,心情还是很激动的。记得上学时,课堂上学过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通过对“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歌颂坚韧勤劳的农民。学习过作家的生平,知道茅盾是笔名,其真名叫沈雁冰,北京大学毕业的浙江人。前两年,读过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动荡年代的小商人林老板那一波三折的命运所打动。其中作家生动描写林小姐的那句“她的泪痕中含着一丝笑意”至今印象深刻。可惜的是,茅盾的代表作《子夜》《春蚕》未曾读过,决定到了他的故居里买一套书带回来,仔细去读,一定会比别处买的书感觉不一样。

      茅盾故居在北京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里。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这片区域有众多的四合院。随便的走走逛逛,就能看到明清遗留下的多处王府、贝勒宅邸。即使一些看上去小门脸的角门,门缝里看去,院子里竟然也有楼台亭榭,这肯定不是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大杂院。此区域是达官贵人,商胄巨贾比较集中的地方。从地图里能看到,张之洞、蒋介石、齐白石都有故居在这里。胡同西边连接着著名的南锣鼓巷,不远处就是水面可泛舟、四周歌舞升平的著名酒吧区----后海。后圆恩寺胡同里的宅子,是繁华大都市里能够闹中取静的地方。

      茅盾故居的大门并不起眼,不高不大也不阔,远看就是百姓人家的大门。大门的造型属北京民居里典型的如意门,漆红的两扇门似乎刚刚清刷过,油光可鉴。门口两侧摆放的,不是常见的石鼓石狮,而是两个方型门枕石。大门左侧是白底黑字的石板牌子,刻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茅盾故居”的字样,右侧墙上镶嵌着一块四角雕花的铜牌,上面是中英文对照的字样,记载的内容是:“茅盾先生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一年在此居住。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故居为二进四合院,影壁上的“茅盾故居“四字是邓颖超题写的匾额。前院西厢房是会客厅和藏书室,东厢房为饭厅,后院是茅盾先生的工作室和卧室。”

      门上写着,凭票参观。大门旁边有个橱窗是售票处,紧忙走过去,却发现窗户紧闭,里面竟然没人值守。回到大门口,想推门进去,却发现大门在里面上了栓。用手敲了几下,看到门缝里人影晃动,里面有冷冰的声音传来:“疫情原因,闭馆了。看门口张贴的公告。”这才发现,门一侧白纸上写着,因疫情原因,故居暂时闭馆,时间是去年的十一月份。心里顿时凉了大半截。

      带着失望正要转身离开,一个推着自行车的大爷过来,看了我一眼,问道:“是来参观故居的吧?”我点头称是。大爷来到故居的门前,伸出手,“咚咚”的敲了几下大门,里面依旧传出不耐烦的声音。大爷高声说:“开开大门,人家大老远跑过来,让人家把影壁上那几个字拍个照再走。”里面果然把门打开了,我心里顿时有了一丝光亮。两扇门中间,露出一个戴保安帽的脑袋,上下打量了一下老人,阴阳怪气地说:“你谁啊,闭馆,不行就是不行!”说完,“咣当”一声彻底地把门关死了。

      老人回过头来冲我笑了一下,说:“走吧,等过段时间再来吧。”我说了声谢谢,转身。老先生却推着自行车和我一起向前走。

      “我们家和茅盾是一个胡同里的邻居,茅老先生脾气挺好的,做过文化部长和作协主席,却没有一点架子。我年轻时还经常到他家来串门的,还和他下过棋。每次来都是在他后院里,他的书法很好,我家里还保存着他送我的两幅字呢。对了,你知道茅盾的笔名怎么来的吗?”大爷停下脚步,问我。我摇了摇头。大爷接着说:“这个笔名是叶圣陶先生给他改的,茅盾当年写的小说《幻灭》,用笔名“矛盾”去投稿。恰巧叶圣陶先生是那家刊物的编辑,他认为这部小说写得很好,但是作者的名字叫矛盾,太尖锐,不适合当时的环境,就自作主张的改成了茅盾。”大爷对先生的过往如数家珍,边走便声情并茂的给我讲解,可惜的是,这后院恩寺胡同确实太短了。到了胡同口,大爷说还有事,骑上自行车就拐弯走了,只留下了一个意犹未尽又有些恋恋不舍的我。

      探访故居未果,改日再来,期盼再次偶遇大爷。

      胡同旁边,有一家叫“小众书房”的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看到了茅盾先生的《子夜》。黑色的封底上是几个名家的评论,郁达夫说,“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使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实际生活发生关系,则像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加,多一个好一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