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活在当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如果有人问,你感受到的正念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想接触过正念、修习正念的人,都会讲到一句话:活在当下。

但 当下是怎样的当下?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我是活在当下,在做正确的事情呢?

就如同很多人说,做个好人,但好人的标准是怎样?每个人对于好的定义不同,所以好人也千差万别。

“活在当下”也如此,每个人面对的当下是不同的,我们如何才能够了解和觉察到自己处于当下呢?

活在当下,究竟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怎样的觉察呢?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走上冥想的启蒙者, 铃木俊隆禅师提到过一句话:“强调自由反而使你失去自由”,同样的,强调当下就是在失去处在当下的心。

这种态度与老子《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比较相似: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强调当下就是失去处在当下的心”,是不是觉得蛮难理解的。在正念的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 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行正确努力,假如我们努力的方向不正确,或者自己没有觉察到方向的问题,那么我们越努力,其实距离真实的目标越远,甚至是南辕北辙。

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一书的结尾处讲到过一个托尔斯泰写的一个故事,那是关于皇帝的三个问题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某一天,有位皇帝想到,只要他知道三个问题的答案,行事就不会再有差错了:

1、做每件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2、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

3、无论何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Ps. 我建议你阅读到这里的时候,最好能够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答案,并且写下来)

皇帝下令全国上下遍贴告示:如果有人能回答以上问题,将获重赏。不少人看到告示便赶往皇宫。每个人的答案都各不相同。

有人对第一个问题的建议是,皇帝制定一个详尽的时间表,将每年、每月、每天、每个小时该做的事情都规划好,然后依表行事。只有这样,皇帝才能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另有人认为,不可能事先计划好所有的事,皇帝应该把无谓的玩乐放在一边,保持对每一件事的关注,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还有人坚持说,皇帝只靠自己,不可能有足够必要的先见和能力决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皇帝真正需要做的是设立一个智囊团,依照智囊团的忠告行事。

有人则说,有些事必须立即决定,没时间等大家商量,但是皇帝如果想预先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应该询问术士和预言师。

众人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共识。

有人说皇帝应该完全信任臣子,有人认为应该信赖神父和法师,还有人向皇帝推荐医生,也有人对武士充满信心。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

有些人说科学是最重要的事业,其他人则坚持说是宗教,还有人主张最重要的是军事技术。

皇帝对所有答案都不满意,一分赏赐都没有给。

沉思好几个晚上后,皇帝决定去拜访一位住在山上的隐士,据说他是一名智者。皇帝希望能找到隐士问他那三个问题,虽然他知道隐士从不下山,而且出了名的只见穷人,不愿与权贵有任何来往。于是,皇帝装扮成普通农夫,命令他的随从在山下等候,他独自上山寻找隐士。

到达圣人的住所后,皇帝发现他正在小屋前的菜园翻土。隐士看到陌生人,点头致意,然后继续翻土。体力劳动对他来说显然很吃力。他年岁很大了,每次把铲子戳进地里翻起土来,都会喘得厉害。

皇帝走近他,说道:“我来这儿是想请教您三个问题:做每件事情的最佳时机为何?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不论何时都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隐士仔细地听着,但只是拍拍皇帝的肩膀便接着翻土。皇帝说:“您一定是累了。来吧,让我帮帮您。”隐士谢过他,把铲子递给皇帝,然后坐在地上休息。

翻过两行土之后,皇帝停下来向隐士重复他的三个问题。隐士仍然没有回答,但是这次站起来指着铲子说:“你休息一下吧?我可以接着翻。”可是皇帝没有停下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最后,太阳开始下山了。皇帝终于放下铲子,对隐士说:“我来这是要问您,看看能不能回答我的三个问题,如果您不能做任何回答,请明白告诉我,我也好踏上回家的路。”

隐士抬起头,问皇帝:“你有没有听到那边有人在跑?”皇帝转过头。他们看到一个留着白色长胡须的男人从树林里出来,手按着肚子上流血的伤口狂奔。那个男人还没跑到皇帝面前便神志不清地跌倒了,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皇帝和隐士掀开男人的衣服,看到一个被砍得很深的伤口。皇帝很仔细地清洗男子的伤口,然后用自己的衣服包扎。可是不到几分钟,血就浸透了衣服。皇帝把衣服洗干净,再次包扎伤口,而且这样反复了好几次,直到血不再往外冒。

这名受伤的男子终于恢复了意识,向他们要水喝。皇帝跑到下面的河边,带回一壶干净的水。那时,太阳已经完全下山,夜晚的空气开始变冷。隐士帮皇帝把人抬进小屋,放到他的床上。那个男人闭上眼睛,安静地躺着。

经过爬山、翻土的漫长一天后,皇帝累坏了,倚着门就睡着了。当他醒来,太阳已经爬上山头。他一时忘了自己身在何处,为何来到这里。他往床那边看去,看到那个受伤的男子也正慌乱地看着他。当那个人与皇帝四目交接,他定下神来看着皇帝,轻声低语地说道:“请原谅我。”

“你做了什么,要我原谅你?”皇帝问。

“您不认识我,陛下!但是我认识你。我是你的死敌,我立誓要复仇,因为在上次那场战役中,你杀了我的兄弟,抢走我的财产。当我知道你独自上山找隐士,我决定在你回程的路上突袭你,把你杀死。但我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你出现,于是离开埋伏的地方想找到你。可是我没找到你,反而先撞见你的侍从,他们认出我,砍了我一刀。幸运的是我逃脱了,一路跑到这儿来。如果没遇见你,我现在必死无疑。我本想杀你,你却反过来救了我一命!我真是说不出的羞愧和感激。如果我活下来,我发誓余生都做您的仆人,我也会嘱咐子子孙孙同样侍奉您。请宽恕我吧!”

看到自己与夙敌这么轻易就和解了,皇帝欣喜若狂。他不但原谅这名男子,还许诺归还他所有财产,派御医和仆人服侍他,直到完全康复。命令侍从护送男子回家后,皇帝回去见隐士。他想在回宫前,最后一次问隐士那三个问题。他发现隐士正在昨天翻过土的土地上撒种子。

隐士站起来看着皇帝:“你的问题不是已经有答案了么。”

“怎么说?”皇帝困惑地问。

“昨天,如果你没有同情我年老,帮我翻土的话,你会在回去的路上被那个人攻击,然后你会深深懊悔怎么没有留下来和我在一起。

“所以,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你翻土的时候,最重要的人就是我,最重要的事就是帮我翻土。后来,当那个受伤的男人跑来这时,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你照料他伤口的时候,因为要是你不照料他,他就会死去,你也会失去与他和解的机会。同样地,他是当时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照料他的伤口。

“记住,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还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

托尔斯泰的这则故事,很像佛经里的故事,不逊色于任何经文。我们谈论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人类服务、为远方的人服务、为世界和平尽力。但是我们常常忘记: 我们首先要为身边的人而活。

如果你不能为你的妻子或丈夫、孩子、父母服务,你将如何服务社会 ?

如果你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快乐,你怎能期望自己可以让别人快乐?

如果我们在和平运动或任何服务团体中的朋友不能互爱互助,我们能爱护谁、帮助谁?

我们是为了服务人类,还是只是为了组织的名誉而工作?

为谁服务?

为和平服务,为任何需要的人服务,服务的范围无所不包。

让我们先看看小范围:我们的家庭、同学、朋友、社区。我们必须为他们而活:因为,如果我们不为他们而活,我们为谁而活呢?

托尔斯泰是位圣者——用佛教的称呼可以称之为“菩萨”。可是,皇帝自己能够看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吗?我们要如何活在当下,如何与周遭的人活在一起,帮助他们减轻痛苦,让他们活得更快乐?该怎么做?

答案是: 我们必须修持正念。托尔斯泰揭示的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若想付诸实践,我们必须借助正念,以求正道。

一行禅师讲述的故事读完了,不知道大家对于当下,对于如何活在当下,是否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了。我在想,故事中智者提到的三个点,其中包含了 当下的时间、当下的人物和当下所需面对事情 。

大多数的人做事情的时候都是在一心二用,甚至一心三用、一心多用,我们都期望做一件事情可以达到几种不同的结果,这正是人们常想要做的事情,就如同小时候学到的小猫抓鱼的故事一样,一心多用,反而一事无成,培养了我们更多混乱的心。

比如说家人和我说话的时候,我是不是会放下手里的手机或者当下的事情,认真的来聆听并做出回应,还是点着头应付着家人,继续刷自己的手机,或者忙碌自己的工作等等……

当然我们做事情前,有必要要想一想, 正确的思考是不会留下任何阴影的,而留下阴影的的思考来自于我们相对的,混乱的心 。相对的心是一颗自我对比于有别的心,也因此是颗画地为牢的心。

活在当下,就是不贪取,不骄傲,不执着,不设定,不计较,做就是了。

文/编辑:一心正念

图:来自网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