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制定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明确路径。
一、主要内容
《规划》明确了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并通过八个专栏对相关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1. 关于研究
《规划》深入阐释了非遗蕴含的中华文化传统内涵,明确了非遗保护的保存方法、保护路径以及非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主要措施包括建立高质量非遗研究基地、设定针对性非遗研究课题,并加大对传承人的支持,推动传承的系统化、生活化。
2. 关于传播
《规划》提出了四条传播路径:广泛开展展示展览活动,兴建各级非遗馆,增加非遗展示场所和活动场地;促进非遗新媒体的发展,支持各类媒体全面参与非遗传播,扩大非遗保护的传播范围;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让旅游业成为传播非遗的平台;普及教育,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
3. 关于保护
非遗保护主要包括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认定管理以及区域性整体保护。区域性整体保护是新的概念,采取整体保护的方式,使目标保护区域发展成为具有空间文化的独特社区、村镇、街道。
4. 关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规划》强调“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其中“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为核心。一是在国家战略重点区域中形成非遗保护的协同机制,二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遗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规划》特别提到了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以及边境地区的协调发展。
二、词频分析
对《规划》进行分词和统计后,发现“保护”一词出现了109次,涉及工艺、文化、传承人、成果等多方面保护;“建设”出现52次,主要体现为各级非遗展览活动场地的建设;“传承人”出现35次,表明人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
总结:《规划》提出了“区域性整体保护”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新理念,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相结合,构建社区、村落、传承人与区域共同体,实现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推动形成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化和旅游部针对多个领域制定了相关专项规划,将逐一解读,敬请关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