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最近读了一点索尔仁尼琴的《第一圈》,对索尔仁尼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主要说的是二战后苏联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书中一些对斯大林的描写与我们通常的认识有些差距。

我很好奇,对伟大领袖进行如此恶意甚至仇恨的描写,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索尔仁尼琴年轻时入伍,在前线作战勇敢,两次立功受奖。后来的一切开始于1945年,这一年他27岁。在一次给朋友的信中,他因为用词不当被判了八年劳动改造,从此开启了他跌宕起伏、造就传奇的一生。

索尔仁尼琴1953年被释放,结束了8年的劳动改造,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斯大林同年去世。1956年摆脱罪名,恢复自由。1957年恢复荣誉。1962年到1963年是索尔仁尼琴的高光时刻,连续发表作品,并且加入苏联作协,得到赫鲁晓夫的夸奖。

紧接着,形势急转直下。被抄家、被公开批判,《第一圈》的手稿险些被充公,索尔仁尼琴只得偷偷把手稿运到国外。1967年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公开抗议对文艺创作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严厉指责。大会通过决议,索尔仁尼琴被定性为苏联作家的叛徒。随后一年,他的《第一圈》和《癌症楼》在国外发表。再后一年,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索尔仁尼琴引起了冷战中苏联的死对头美国的兴趣,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

无法考证美国的欣赏和苏联的抛弃有没有影响,1970年,索尔仁尼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此时距离《古拉格群岛》出版还有3年,索尔仁尼琴为这本巨著已经准备了7年。书中一个让人惊讶的片段,是高尔基到一个劳改营探访。犯人们热切的盼望高尔基能主持正义,真实的向外界反映犯人们的处境。有一个小男孩把所知的一切都告诉了高尔基。然而在高尔基登船离岛的同时,小男孩被枪毙,高尔基在后来的文章中说,犯人们生活的很好,改造的也很好。

1973年,《古拉格群岛》在国外出版,苏联剥夺了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把它驱逐出境。美国大喜过望,随即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邀其到美国定居,并且荣登《时代》周刊封面。

索尔仁尼琴岂能给别人当枪使?打脸来的特别快。美国人一厢情愿的以为,他既然如此痛批苏联,跟资本主义肯定就是一家亲了。万万没想到,索尔仁尼琴始终是一个“异见者”,对资本主义保持了同样的批判。有一次受邀到哈佛大学演讲,他说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没有普世价值,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还痛骂美国音乐实在难听。让活动组织者十分尴尬。

戈尔巴乔夫当政以后,逐步撤销了对索尔仁尼琴的处理决定,作品在国内陆续出版。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邀请索尔仁尼琴回国。满腔热情却碰到了冷水泼面,时年76岁的索尔仁尼琴仍然是那个不变的“异见者”。看到祖国支离破碎有如废墟,对时政的一连串抨击接踵而至,搞的当局异常难堪。叶利钦无奈的说“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

索尔仁尼琴拒绝了叶利钦颁发的国家奖章,却在2007年接受了普京颁发的国家奖章。在颁奖典礼上,普京说:“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

索尔仁尼琴死后被称作“俄罗斯的良心”。他评价普京的一段话,我觉得也可以用在他自己身上,“当一个堡垒从内部开始重建的时候,是不可能获得外部的赞赏的。”索尔仁尼琴一生都在批判,坚定而执着,不为任何势力所动。这看似向外的张力却正是从内部不断的建设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形式。

我们对“批判思维”常常有误解,以为不问青红皂白的怼天怼地很酷。而真正需要面对的是人,而且在面对别人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如何面对自己。从这一点上来说,索尔仁尼琴做到了其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最后说一句,以上事迹来自百度百科,臆测发散部分则来自作者,如有不当,与他人无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