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的四大天王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5
回首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
2005年岁末,香港艺人收入榜“四大天王”同时进入前10名,诸多媒体用“四大天王神话再现”来渲染这一现象,似乎10余年前风行东南亚的“四大天王”终于“日薄西山”,有了点起色都能成为报刊头条。
话说回来,即使是这10余年间,传媒圈、娱乐圈无论如何鼓噪“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这四人的地位都恒久不变,直到这四人日渐衰老,这些所谓的接班人仍旧默守在历史的角落。
在“四大天王”最红火的年代,他们几乎就是整个香港娱乐圈,虽然4人都在多栖发展,但各自竞争最多的地方还是在音乐上,每年香港四大音乐颁奖礼期间,不仅4人明争暗斗,各自歌迷更是口水横飞,1994年周星驰在《破坏之王》中扮演张学友的歌迷,影片中黎明Fans在张学友演唱会门口叫嚣“我爱黎明!”结果遭学友Fans群殴,便是当时歌迷争斗的最好写照。
据香港音乐界资深人士回忆,大概在1990年到1991年间,谭咏麟和张国荣均宣布退出四大音乐颁奖礼,习惯制造“争斗”的香港媒体都在作各种预测,接班人是谁?
1990年刘德华、张学友、李克勤在角逐中占得先机,1991年黎明的火箭式走红使他与张学友、刘德华一起在年终的颁奖典礼上风光无限,三人被称为“三剑客”。
但这个称号产生不到半年便告夭折,1992年郭富城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抢到歌坛最前列的位置,此时香港发行量最大的《东方日报》便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册封”4人,风行10余年之久。
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娱乐业迅速滑落,粤语歌坛更是一蹶不振,“四大天王”同台的机会越来越少。
1999年底,黎明宣布退出一切音乐颁奖礼凯渗,接着张学友也宣布退出,这似乎也宣告了“四大天王”开始“瓦解”。
有人说,“四大天王”是香港娱乐圈垄断的一种标志,无数个明星被封为“四小天王”或“第五天王”,但这些“小天王”无一例外被“四大天王”湮没,“四大天王”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香港娱乐圈垄断时代的产物,它的垄断也是香港娱乐圈黄金时代的象征,空前绝后,遗憾的是“四大天王”的没落刚好映照着粤语歌坛的衰落。
10余年,蓦然回首……
刘德华:“四大天王”没有过时
“四大天王”中,刘德华是成名最早的一位,1981年毕业于无线艺人训练班,1982年他便演出了第一部电影《彩云曲》,同年因演出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开始崭露头角。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的名字开始被香港乐坛熟知。严格来说,刘德华的声线并不是很占优势,但他总是能找到适合自己唱的歌。从《我和我追逐的梦》到《来生缘》,从《谢谢你的爱》到《真情难收》,一首一首刘式情歌已经成为了当年港式情歌的代名词。在谈到“四大天王”这个话题时,他曾对媒体说:“其实我出道比他们几个都早,严格说来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出道早,并不是刘德华区别于其他3人的最大不同,关键是在所有人心目中,刘德华是成功艺人的完美典范,他的工作狂精神,让同行和媒体都赞叹不已。
2000年刘德华投资拍了自己从艺以来的第100部电影《阿虎》,堪称老而弥坚。除此之外,他多能多专的均衡发展也是4个人中保持最好的,即使从2000年获得第一个金像奖影帝后,他在电影方面开始投入较多的精力,但音乐方面依旧保持高产,仍然有不少追随者。
直到如今刘德华似乎也是最在乎“天”字的一位,创建的演艺公司叫“天中”,成立的电影公司叫“天幕”,在“四大天王”影响日渐下落时,刘德华接受采访时,仍称“四大天王”没有过时,“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的明星是不同的,年轻人身上有很多不可取代的东西,比如说新音乐,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同样有很多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黎明:“四大天王”作为一个名称,会永远存在。
但我觉得它是用来开玩笑,用来挖苦人,用来玩耍的。‘天王’的名称对我黎明来讲是没有作用的,你可以查我的记录,从第一天有‘四大天王’这个名称,我从来没有用过。到任何一个地方做宣传,别人叫黎明我最开心,叫‘天王’最难受!这只是为了炒作而起的一个名称,与我有什么关系。现在又是什么‘小天王’、‘小天后’,这是没什么用的。”但作为当年“四大天王”这个称号的受益者,黎明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公众对他的“天王”印象。
谈起这些,黎明觉得颇为无奈。“或许从包装和宣传上讲,这样的称号不单单对我们四个人,还对于整个香港乐坛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长达10年的时间我们四个人包揽了大部分的奖项,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后果。
比如那个时代一些其他的优秀男歌手会因此感到压力很大。现在过去了这么久,不少新的歌手冒了出来。我觉得我们其实已经获得了很多的利益,没有必要再在那些所谓的颁奖礼上分猪肉。不如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所以后来我决定退出颁奖礼。”因此,黎明这些年的工作重心已经从个人发展转移到了公司运作方面。“我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知名度,所以根本没有必要乱接工作勉强自己来做。我多拍几部影片、钱赚多赚少都不是问题,但用压榨自己的方式去拍,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些。
人生要走很长的路,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工作既令我有满足感又令我失落,但男人必须把精力放在事业中。像周润发和成龙大哥,他们都是我的前辈,每天面对不同的环境在拼搏,我也应该向他们那样努力。
至于压力,你越逃避,它越纠缠你,应该像对‘非典’那样。”
郭富城:我并不想安静地走开
“四大天王”中,郭富城的成名道路最为漫长。
1984年19岁的郭富城考入无线电视台的舞蹈训练班,1987年转入无线艺训班,其间演过数部电视剧,但大多为龙套角色。直到1990年,在台湾发展的郭富城拍了一部广告,没想到这则广告竟改变了郭富城的一生。他那带“电”的眼神开始让台湾少女着迷,随后灌录了3张国语大碟,其中一曲《对你爱不完》红遍两岸三地。
1991年郭富城以歌星的身份“杀”回香江,随即推出粤语大碟,1992年被封作“四大天王”,成名时已28岁,后来,郭富城尝试多方面发展,开始拍电影,演电视剧。
虽然郭富城舞蹈技能不俗,但令他最羞涩的就是音乐,舞曲风格似乎也成了他撇不开的“拐杖”,“以舞会友”成了方便快捷取悦歌迷的套路。成为百事可乐代言人后,郭富城逐渐往扮相新奇大胆、歌曲风格多样的前卫路子上走。但郭富城的本性并不是一个前卫的人,所以只好在形象上动脑筋,幸好他每一次形象的改变似乎都能影响潮流,从最开始的“四六分头”、到接拍百事可乐后的“火箭头”,郭富城在“四大天王”中,更多地用自己的外形来干预时尚。
郭富城从艺以来,参与的电影作品不多,15年来包括客串的电影只有26部,而且由于形象变化不多,只有《雷霆战警》、《风云》、《浪漫樱花》给人留下一些印象。
2005年,接拍《三岔口》的他终于决心牺牲形象,来迎接这部“等待10年的好剧本”,郭富城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在自己40岁时的2005年得到最好的礼物———获得2005年台湾金马奖影帝桂冠,这也是其演艺生涯不可多得的亮点。
在“四大天王”里,郭富城似乎是对那个“四大天王”时代最有感情的一个,他曾在几次演唱会上唱其他天王的歌来表示自己对那段日子的留恋。而且面对新人不断涌现的娱乐圈,他更是从不服老,似乎和其青春性感形象相对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