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平和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1. 求一个劝导人中正平和的古文

赤壁赋。。。醉翁亭记

原文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 急求一切关于"潇洒"的文言文 注解 翻译~

潇洒是种境界 总以为潇洒只是言行举止的超然神采风度翩翩,终于懂得潇洒是自然、独韵的境界,是对待生命诚挚的态度。

人生于世,拥有一付达观的心境,便超然脱俗不为世事所累,潇洒的境界源于理性豁达源于对万物的洞察和生命的热情。面对一切,可以引吭高歌可以长歌当哭,可以豪饮一醉可以平静如水,可以在千百次的孤独和痛苦里体验刚强生命。

生活不相信眼泪,未必一定要拒绝月光的的忧伤,一定要沉溺于往事的伤倬。不抱怨命运多乖,不逃避风雨的历程。

坦然走自己的路,这便为真潇洒。 潇洒是坦诚是率真是自然,一个人未必一定能轻裘白马锦衣玉食,真正的潇洒不是钱堆出来的那种“阔”,不是肆意大把花钱毫不心疼的所谓大度,而是挥手间衣袖带出来的思想。

不必在乎自己的面庞,不必在乎周围是阴翳还是阳光。只要有自己的性情,不用众多的面具掩饰自己,哭则透彻笑则淋漓,顺应天性我行我素,这也是潇洒。

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儒雅是潇洒,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豪迈也是潇洒,众多劳动者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创造体现为人的价值更是一种潇洒。没有全天候的潇洒,潇洒没有定义,潇洒是不雕琢不掩饰真实的自我,它体现的是思想的境界。

真潇洒是心永远年轻,用真挚驱逐矫揉造作,不患得患失不托泥带水,不因别人的目光和言语丧失真实的自己。 记住该记住的,忘掉该忘掉的,是潇洒。

接受我改变不了的,改变我能力所及的,是潇洒。 相信友谊,相信爱情, 信任别人,值得别人信任,是潇洒。

胸怀宽广,笑对人生,最潇洒。 爱,被爱,感受爱,潇洒。

3. 恃胜失备的文言文

选自《梦溪笔谈 权智》:有人曾遇强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忽噀其面,其人愕然,刃已揕胸.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颈.盖已陈刍狗,其机已泄.恃胜失备,反受其害.(强寇:强盗)(接:交锋)(噀xùn:喷水)(愕然:惊讶的样子)(揕zhèn:刺)(洞:透彻,文中指刺穿)(已陈刍(chú)狗:就如同陈列过了的“纸扎”儿.陈:陈列,摆出来.刍狗:用干草扎成狗的形状.刍:喂牲畜的草.)(机:机密)(泄:泄露)(恃:倚仗 恃胜失备:依赖这一套侥幸取胜的办法,结果失去了戒备.)【译文】有一个人曾经碰到一个强盗.(他们)格斗起来.刀枪刚要交锋,强盗把事先含着的满口水,突然喷到这个人脸上,这个人蓦然一惊,强盗的刀尖已刺进了他的胸膛.后来,有一个壮士又碰到了这个强盗.壮士事先已经知道强盗喷水的花招.那强盗果然故技重演,水刚喷出了口,壮士的长枪已经刺穿了他的脖颈.原来是(强盗含水喷人,故技重演就如同)陈列过了的“纸扎”儿,天机已经泄漏,还想依赖这一套侥幸取胜的办法,结果失去了戒备,反而遭到它的祸害.【导读】这一篇短文从一强寇以含水喷人,侥幸取胜而又故技重演反遭祸害的故事,告诉人们“恃胜失备,反受其害”的道理.故事叙述条理性很强,寓理深刻.首先出现的是“有人曾遇强寇,斗”这一场面,斗的局势是“矛刃方接”,那强寇“先含水满口,忽噀其面”,这一个“先”字,一个“忽”字足以表示那人毫无准备,致使强寇在“其人愕然”的一刹那,“刃已揕胸”.出其不意而取胜,但是这种雕虫小技一旦天机泄漏将失去效用.故事中的“壮士”“先知噀水之事”,不是轻而易举地在强寇“水才出口”就“矛已洞颈”吗?文章最后告诉人们“恃胜失备,反受其害”,启发人们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4. 黄道周文言文阅读

黄道周,福建人。

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

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译文]黄道周,福建人。

家里贫困,务农为生,侍奉双亲,因孝顺闻名。天启年间进入翰林院。

当时在翰林院的人,多生活闲散养尊处优,黄道周于是作《矫轻警惰文》来劝诫他们,得到了同僚们的敬重。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

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译文]辽东战事正危急,毛文龙以镇江之捷自夸,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想借重(毛文龙)的力量收复觉华岛,逐步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

他们将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应拨付百万饷银,只有黄道周认为这个对策不可行。后来,毛文龙最终没有取得胜利。

魏忠贤当权后,黄道周拂衣而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

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

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

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削籍。

然龙锡亦竟减死。[译文]崇祯元年,黄道周起复原职。

第二年,辽督袁崇焕杀了毛文龙。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

不久,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迫近京城。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

袁崇焕说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主使。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

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怎么能够让皇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上疏救钱龙锡。奏章递上去后,皇帝大怒,降旨严厉责备黄道周。

黄道周没有被压制吓住,重新上奏章说:“供养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伤害治国的本质。

臣特意不自量力地想要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一旦让我统兵,将扑灭燎原之火,这是我的最大的希望。”

皇帝更加震怒,黄道周最终被削去官籍,可是钱龙锡也最终减免死罪。 九年擢右中允。

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

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译文]九年,升为右中允。当时首辅温体仁认为灾害战争,都是各郡县治理无序所致,不用重法将无法惩治,因此多次大规模兴起狱讼。

可是皇上却认为他能干,更加信任他。黄道周上书说:“治理天下要讲方法,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

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温体仁由此怀恨黄道周。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

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

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译文]黄道周已经有很高名望,天下人希望让他作丞相。这时杨嗣昌被夺情起用作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因服父母丧在家,杨嗣昌推荐陈新甲代替他,可陈新甲也是在服丧之时起用。

黄道周是一位儒者,认为国家即使缺乏人才,也不能违背礼制多次让居丧之人担任官职,让后世笑话,因此激昂地思考评判这些情形。皇上最终还是拜杨嗣昌为相,黄道周不赞同这件事。

皇上平时了解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丞相人选。 十七年,北都陷。

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译文]十七年,都城北京陷落。唐王让黄道周担任兵部尚书,当时郑芝龙骄横跋扈,黄道周引用祖制约束他。

从此有了隔阂,自请出驻广信,郑芝龙故意难为他,黄道周无兵无饷,兵败被擒,到南京后死在那里。【注】①关:指山海关。

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④丁艰: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

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根据原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黄道周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 [样例] 由黄道周的悲剧和坚持,我想到了“理智”和“理性”的分野。

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说得对,他用的是“理智”的标准。的确,黄道周不识时务。

你看,“魏忠贤用事”,多少人阿附,黄道周竟然“拂衣归”,权臣能不怀恨吗?皇帝要杀钱龙锡,他反对;皇帝信任温体仁,他反对;皇帝启用杨嗣昌,他还反对:皇帝能不震怒吗?崇祯帝没有杀他已经是奇迹了,黄道周最终还是死于郑芝龙的衔恨报复。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