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有一个郡主叫朱聘婷吗?是文征明的妻子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6-07
根本没有,假的
第2个回答  2014-06-07
历史上没有文征明这个人的
第3个回答  2015-05-21
文征明的岳父叫吴愈
第4个回答  2014-06-07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学习却很刻苦。 在学堂里,学生们常在郡学中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奕 、消磨时光。惟独文征明不与众人凑趣,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 刚到郡学时,学生们对新 来的文征明有点瞧不起。文征明平时沉默寡言, 好象有点笨拙,没有读书人那种潇洒才气, 而且还公然顶掸学官,真是又蠢又硬。但几年以后,同学们不得不对这位外拙内秀的同学刮日相待。象娱乐场一 样的郡学, 丝毫没有影响文征明,他独自磨墨提笔,临写《千字文》,每天足 足完成十大本才罢。有时他给人写信,稍有疏忽写错一点,他一定要重写,反复好几次也不嫌麻烦。他的书信简札往往都用蝇头小楷来写,笔画细若毫发, 结体工稳停匀,有的同学劝他说:“一般书信,草草了事,足可应酬,何必如此刻苦”。文征明回答说:“我是以练书法自娱,并不是为他的。”果然功夫 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有一次,大书法家李东阳看到他的隶书,感叹道: “我的篆书,你的隶书,都绝了”。李东阳素以篆书自负,可见他对文征明的评价。 古人读书,多数是为了中举踏上仕途。文征明在这方面不太顺利。明 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习惯上所谓 的“秀才”。文征明曾是一名秀才。按规定,秀才参加“岁考”,也就是参加本省学政巡回各地举行 的考试及格以后,方能到省城参加“乡试”。乡试中了 ,就是“举人”。中了“举”,就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以博取“进士 ”的功名。文征明在 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却徒增了不少烦闷,白了少年头。文征明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有的人还公开说:“我们翰林院门又不是画院,怎么会容留画 匠在这儿呢?”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 才获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焉,晚年以戏墨弄翰自遣,过着自在的艺术家生活。 文征明被称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艺,书画精绝,还因为他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这里举几个例子: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原在温州做官,为官清廉,故文家比较清贫。文征明三十岁时,文林在温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征明获讯后赶赴温州,但文林已经去世三天了。当地官吏见文家清贫,按照当地官场习惯,凑集了千金为赙,他坚辞不受。他们还想把这笔重礼送到苏州,也被他去信辞却了。 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早年的生活比较清苦。宁王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广揽人才,备了厚礼来聘请他,他非但不去,还把朱宸濠的礼金原封送回,聘书连看都没看一眼。右佥都御史俞谏得知他很有才学,家境不够宽袷,很想借故接挤他。俞谏问他:“你早晚有什么困难吗?”文征明说:“我早晚都有粥吃”。俞谏又指着他的衣服问:“怎么破成这个样子?”答曰:“这是暂时淋了雨的缘故。”俞谏深知他不肯随便受惠,一直难以启口。

文征明晚年声望很高,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传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征明有“平生三不肯应”,即决不卖字画给藩王贵族、宦官与外国人。有个商人想以十金高价请文征明作字画,文征明当面斥责说:“我不是工匠,你不要拿金银来沾污我!”坚辞不写。有些达官贵人路过苏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却不肯接受礼物,更不回拜,只是当面说明“恕不答谢”就算了。 这成了他的惯例,连严嵩这样的权贵,文征明也不破例。据说严嵩曾说: “别人,他不回拜就罢了,我路过苏州特去拜他,他也不来回拜!” 回答说:“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这些人无论给多么高昂的代价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书画。对于穷书生, 他甘愿奉送,不收分文。

文征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除了他对书法的追求及其非凡的气质外,还同家庭熏陶、老师教导、朋友切磋分不开。他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他父亲的字,现在可以看到的有文林赠给他亲家吴愈赴官叙州的一篇《序》,就在苏州。后来文征明从吴宽学文学,从李应祯学书,从沈周学绘画。吴宽曾官侍读学士,后进礼部尚书,“书法苏学士(轼)”,得苏字之神采;沈周是明代画坛巨匠,兼擅书法,得黄庭坚遒劲奇崛之势。文征明笔下不时流露出苏、 黄风采,因受他们的影响。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 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征明人物的启蒙老师。文征明在《甫田集》中记述了他对文氏的教诲:“家君寺丞在太仆时,公为少卿。征明以同寮子弟,得朝夕给事左右,所承绪论为多。一日书《魏府君碑》,顾谓征明曰:‘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无益矣,子其及目力壮时为之’。因极论书之要诀,累数百言,凡驼指凝思、吮豪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盖公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第5个回答  2014-06-07
香港人杜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