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上绽放的菊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一个月前,在机场书店逛书,发现一本《菊与刀》,就随手翻了起来。我并不太在意这本书的内容,但却被正文前的几行文字吸引。

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

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

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

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

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被使唤

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

极度勇敢而又极度胆小

极度保守而又喜欢新事物

这些内容,似乎在表述一位精神分裂的病人,但却勾勒出了日本人性格的“虚像”。 菊是日本皇家的国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 。 菊花美而柔弱,刀尖而锋利,恰好概括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日本文化的“二元性”。

背景

《菊与刀》这本书写作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展开大规模的进攻。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日政策。已经战败的日本民众,为什么表示战争可能会持续一百年?要了解日本,这恐怕是一本绕不开的书。

求同存异,尊重另一种民族文化

人们过于捍卫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认为他是全世界唯一的解决之道时,这样的人永远不会知道,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其实会增加他们对自己文化的热爱。 “即便是最怪异的习惯,也不妨碍人们去理解他”

等级制度

即“各安其位” 。 不平等就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习惯的生活方式 。 经过历时,森严的等级制度从来未被动摇过。

礼仪

妻子向丈夫鞠躬、孩子向父亲鞠躬、弟弟向哥哥鞠躬、女孩则向所有的哥哥和弟弟鞠躬。遵循等级制度的行为对于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的自然。

效忠

效忠于封建君主,而不是一大群亲属,君主是当地的领主。

孝道

为什么一个想要给父亲提建议的儿子,就如同一个想要在头上蓄发的和尚?

每个日本人在家庭的怀抱中学会了遵守等级制度。每个人根据自己在团体中的辈分、性别、年龄找到自己的对应位置。

阶层

阶层和阶层之间的等级关系就和家庭中的一样森严。根据顺序,依次为:天皇、士(武士)、农、工、商、贱民。

明治维新

推翻川德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和巩固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但是封建体系得以保留。至此日本成长为世界强国。他们从未责怪过整个封建体系,也无法容忍越权。 日本,也以同样的思维看待国际关系,然而,等级制度是最不适合出口的商品。

受恩,是一种债务,且必须偿还

日本人在有些场合中为何无缘由的暴怒?

他们觉得爱、仁慈和包容的给予,都有附加条件,获得这些情感的人都成了亏欠者。不过,亏欠感同样也使人肩负起巨大的责任。

. 皇恩:受恩于天皇。

. 亲恩:受恩于父母。

. 主恩:受恩于主人。

. 师恩:受恩于老师。

人的一生跟所有人的往来都可能会被受恩,所有对你受恩的人都会成为你的“恩人”。

恩的回报

即义务 。 无论怎么偿还,都无法还清,且没有期限。

. 忠:对天皇、法律、日本的责任。

. 孝:对父母和祖先(也含对子孙)的责任。

. 任务:对工作的责任。

“最难承受”的是义理

义理需要如数偿还,且有时间限制。

对社会的义理

. 对领主的责任。

. 对亲家的责任。

. 对他人的责任,因为受恩于他人,如获得金钱、恩惠、事业帮助。

. 对远亲的责任(伯母、伯父、外甥、侄子),不是因为受恩于他们,而是因为受恩于共同的祖先。

名声的义理

. 有人侮辱自己,或者把失败归咎于自己时,为自己“洗刷”污名的责任,即报复或者复仇。(这种反击不被认为是侵犯。)

. 不承认自己(专业上)的失败或无知。

. 遵守日本礼仪的责任,即实施一切总重上级的行为,不逾越地位地生活,在不适合的场合控制情绪表露,等。

人情的范围

即伦理。日本人,一方面培养身体的享乐能力,另一方面,又设立伦理规范。

泡澡

带着一种被放纵的艺术感。最先入池的是客人,随后是祖父、父亲、长子等,最后是仆人。

睡觉

没什么事情,就去睡觉。重要时刻,也需要牺牲睡眠。

吃和取暖

他们每一顿餐都会上无数道菜。绝食给了人们显示自己有多么的坚忍的机会。

浪漫

性与其他“人情”一样重要。只要不影响重要事宜,就完完全全是好的。

酗酒

酗酒成癖的酒鬼并没有成为日本的社会问题。但是只要一个人尝了一口米饭,就不会再喝酒。

美德的困境

在1945年8月以前,“忠”要求日本民族与敌人顽抗到底,直到剩下最后一人。当天皇在广播中宣布投降,并改变了对“忠”的要求后,日本人立刻对外来者表现出合作诚意。

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换向另一种行为的过程中可以不付出任何心理上的代价。这种矛盾植深于他们的生活观念中。

自我约束

培养能力

意味着磨掉“身上的锈迹”,使一个人成为他渴望成为的、闪亮锋利的宝剑。

培养“娴熟”

通过娴熟的自我训练,来消除耻感对自我的审查。这样,他才能摆脱自我意识和矛盾的冲突。

儿童教育

U型抚养

给予幼儿和老人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溺爱。幼儿期一过,各种限制逐渐缓慢增加,直到结婚前后。

日本人身上的象征符号,因育儿方式不连贯而造成了性格的两面性。

战争中的日本人

等级制度

身在一个自上而下等级制度分明的国度,日本人深知每个人“各就其位”的重要性。依照等级体系观点,他应该去帮助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 “各就其位”只属于像日本这样特殊的民族, 不适合出口任何一个国家。

日本精神

大尉已经死去了好久,他的精神支撑自己给指挥官做完汇报后,轰然倒下。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物质当然也不可缺少,但那却是次要的、瞬间的。

如我所料

一切都是预料中的,日本人用来麻痹自己的武器。

注重形象

对自身形象的关注也深植于日本文化中,否则“全世界都会笑话你”。军舰被鱼雷击中而不得不弃船,他们依然保持端庄优雅的姿势来操纵救生艇。

效忠天皇

效忠于天皇,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如果战争败了,应该由军部领袖负责,而不是天皇。

损伤弃之

军医主管会在撤退前开枪打死医院里的伤病患者,或者由伤病患者自己引爆手榴弹自杀。对自己同胞,采取“损伤弃之”。这种理论极端的表现就是不投降政策。

战俘变脸

有些战俘要求处决自己被拒,说:“如果你们的习惯不允许这么做,那么我就做一个模范俘虏。”

投降后的日本人

美国参与了日本政府的管理工作,但仍旧保留了天皇。

日本一直凝视者军国主义如熄灭的火焰,等待着,等待着,重燃。

“碎碎念”

即便是最怪异的习惯,也不妨碍人们去理解他。

解读另一种民族文化,源于一颗愿意了解的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