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笔记<二>

(2022.4.26)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亲合(和)动机

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亲合即亲近合群,每个人都有亲和需求。不善于交流的人可能会养一个宠物。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亲和、喜欢和爱)。

亲合起源于依恋

  有的人依恋关系有问题,从小没有被很好照料,会直接影响他与异性的亲密。比如怕被抛弃,就会自动逃离,内心不安全,通过找事证明自己会被抛弃,证明自己不被人喜欢。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全身心地爱孩子,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强迫性重复,比如会在婚姻中重复婚姻中的模式,家暴的:父亲有家暴,女儿会嫁给家暴的男人,或者嫁给一个脾气好的男人,把他逼成一个家暴的人。或嫁给喝酒的男人,即便是不喝酒,也会把老公变成喝酒的人。所以说有的女人嫁给谁都不幸福。

二、亲和的作用

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交往、尊重、爱

  厌学的孩子,如果没有朋友,他会非常痛苦,可以给孩子买个宠物,帮孩子度过困境,因为宠物不会抛弃他,会在他身边陪伴着,照顾宠物会让他有很好的感觉。

  当然,家长也可以陪伴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打游戏,陪着孩子玩。

2.获得信息

孤单信息少,不适、不安,经常聚会,社交

女人喜欢在一起聊天,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大多亲和。

3.减轻心理压力

分享快乐,排解烦恼

  男人很少说自己的痛苦,会装的很坚强,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下去。

4.避免窘境

相亲作伴

有亲和会避免尴尬。

  人到了中年,男性会女性化,女性会男性化,这就是完美人格的体现,比如有的老头亲合力很强,分不清是老头还是老太太。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

群体压力越大,成员亲合动机越强;

大家有压力的时候容易抱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也是亲和的表情。

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

  比如,两兄弟不合,如果邻居欺负其中一个兄弟,两人马上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社会隔离(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的研究

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症状。

2.情绪因素

恐惧:现实危险引起,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恐惧是当下的,是指向当前的,当下的事,当前就存在的。比如,裁员公告已发布,事已发生了,人容易抱团。再比如几个人遇到了一只老虎,就会齐心协力去打老虎,亲合就强。

焦虑:非现实危险引起,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是没有发生的事。人在焦虑时,人心惶惶,不知道灾难会发生在谁头上,就容易自保,比如公司通过考试裁员,不知道裁谁。考试时,不会告诉别人答案。人在焦虑时,亲和力就弱。

3.出生顺序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

  亲和起源于依恋,长子或长女养的很用心。第一个孩子按书养,第二个孩子按猪养,三个孩子的话,倒霉的是老二,但老二往往成就比较大。

四、成就动机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家庭环境不一样,教养模式不同,在乎的方面不一样,成就动机就不一样。有的人强,有的人弱,有的人成就动机是在乎有钱,有的人是在乎有权。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1.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2.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抱负水平

个体在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期望值。

与成就动机密切相关

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报复水平不要太高,合适就好)

与过去的成败经验有关

    初学的咨询师总希望咨询效果好,如果效果不好,会很受挫,做不好是正常的,能做好是难得的。成就动机不要太强,太强往往事与愿违。慢就是快,不怕慢就怕站。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被鼓励地热血沸腾,成就动机很强,也不一定是好事,跳一跳能够着最好,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

五、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目标对个体的重要程度

目标是他需要的才有吸引力,不要太大。奇迹问句和评量问句结合使用,奇迹问句是天上的云,评量问句是进步的梯。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是否有把握

男孩去追漂亮女孩,把握不大,就容易放弃。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能不能展现自己的水平

自己想要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能展现自己才华的。

六、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注意事项:1.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越自律掌控感越强,成就动机越高。

父母管的太多,手伸的太长,说的太多,孩子在他律中成长,好多事与他无关,动力就不强,拯救动机也不强。

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

2.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公平竞争的机制

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眼界与见识

家庭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家人很上进,就会影响到孩子。家风好,对孩子影响是有益的。

即便生活不如意,也要心怀梦想,对未来有期待,有希望。清贫的人拼尽全力去生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能很好影响到孩子。

七、侵犯行为

1.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性质)

2.伤害行为:身体/言语

校园霸凌,瘦弱的孩子内心会比较弱,通过强身健体可以保护自己,内心也会变得强大。

3.侵犯动机:侵犯意图,侵犯行为原因

会受环境影响,在某一环境下可能会变坏。比如晨跑的女孩,受伤害的几率较大。

4.社会评价:

反社会性: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

亲社会性: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

二者之间:被认可的侵犯(正当防卫)

5.广义侵犯:以上三种情况

6.狭义侵犯:指反社会的侵犯

八、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1)弗洛伊德

认为人有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

生本能让人更好地活,死本能是毁灭性的。

本能作为一种能量总要发泄,如体育活动:登山、足球、拳击等

(2)洛伦茨

从动物习性研究中得出来的。

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意义

认人为父的鹅

2.挫折一侵犯学说

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三个主要观点:

(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青春期的孩子目标不断受阻,情绪又极不稳定,他状况又比较糟糕,挫败感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侵犯和伤害父母。要对孩子好一些,否则孩子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目标受阻越强,侵犯强度越高。孩子要手机,父母不给,可能会起冲突。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

线性关系也是正相关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对目标的需求程度,公平感,侵犯的后果

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

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外向侵犯攻击别人,内向侵犯攻击自己,往往会抑郁而自杀。抑郁的人往往会否定自己,要让他的自我认同改变,去整合自己。

    每个人的挫折是不一样的,比如考第三名的孩子,他感觉自己遇到了挫折,遇到挫折退缩也不一定是坏事。

  替代侵犯,比如孩子被父母打,他就去打布娃娃,踢猫。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1977)提出

行为主义的三大理论基础: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论。

(1)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可学会,也可消除

跟着别人学的

(2)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

(3)习得性无助与归因有关

习得性无助,一次次失败,归于自己不行,就会躺平。一次次希望带来的都是挫伤,就不敢有希望了。

九、侵犯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

情绪状态

情绪被唤起,激情杀人。处于弱势时,遇见恶人,不要激惹,要注意保护自己。

2、道德发展水平

道德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性格,醉酒

有的人自我控制能力强,侵犯就少。别跟酒疯子一般见识,喝酒之后的人,控制不了自己,容易侵犯他人,要离他们远远的。

4、社会角色与群体

城管

5、大众传媒的影响  周围环境

古惑仔

电影中的不好情节,孩子容易模仿。

十、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1)自然环境——良好环境会增加,恶劣环境会减少

阳光明媚,心情好,容易利他。下着大雨还要顾自己,就不容易利他。

(2)社会情境

在场人数

人少容易利他,人多会责任分散,我不帮别人会帮。求助时要锁定某个目标,不向众人求助。

助人榜样

不仅呼唤雷锋,雷锋还要被认可,被欣赏,扶老人。

(3)时间压力

闲的时候容易利他,忙的时候就顾不上了。

(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相似、好人,美女

我们喜欢帮和我们相似的人,因为帮他就像是在帮自己。

男士碰到漂亮女士容易利他,女士可能就相反了。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1)心境

女人的第六感往往比较准。

(2)内疚

(3)人格

有的人喜欢帮助他人,助人为乐。

3、利他技能——技能手段的掌握会增加利他

如果一个人晕倒了,医生会马上去帮他,因为有专业知识,很容易利他。

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

一、社会情绪: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时的反映。

有需求,有动机,得到了就快乐,得不到可能有各种不好的情绪,比如焦虑、嫉妒、不满等,要觉察情绪背后的认知,调整认知,让自己的情绪得以缓解。

1.基本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社会交往引起

定义: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伴随有生理症状

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不要随意去点评他人,可能在你看来没事,但在当事人看来,就是大事,会引起焦虑。

2)嫉妒一社会比较引起(可能有受害人)

定义:与他人比较时发现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人容易嫉妒身边的和我们相差不大的人,比我们高很多和不如我们的,不会嫉妒。如果有人嫉妒你,你要持续努力,远远超过他,他就不会嫉妒你了。

人人都有一颗嫉妒之心,嫉妒就是不服,做人要低调,持续成长自己。

3)羞耻——社会比较引起(无受害人)

定义: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健康

4)内疚:一个人行为引起(有受害人)

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健康

要学会调整自己,调整好了才能更健康,更快乐。

一、社  情绪: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时的反映。

有需求,有动机,得到了就快乐,得不到可能有各种不好的情绪,比如焦虑、嫉妒、不满等,要觉察情绪背后的认知,调整认知,让自己的情绪得以缓解。

1.基本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社会交往引起

定义: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伴随有生理症状

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不要随意去点评他人,可能在你看来没事,但在当事人看来,就是大事,会引起焦虑。

2)嫉妒一社会比较引起(可能有受害人)

定义:与他人比较时发现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人容易嫉妒身边的和我们相差不大的人,比我们高很多和不如我们的,不会嫉妒。如果有人嫉妒你,你要持续努力,远远超过他,他就不会嫉妒你了。

人人都有一颗嫉妒之心,嫉妒就是不服,做人要低调,持续成长自己。

3)羞耻——社会比较引起(无受害人)

定义: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健康

4)内疚:一个人行为引起(有受害人)

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健康

要学会调整自己,调整好了才能更健康,更快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