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达摩词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1.描写达摩的诗句有哪些

1.坐雪释迦尊,面壁达摩悟。观此因缘行果成,兜率天堂住。----《卜算子 妙觉寺僧索》 元 王哲

2.梁武憨痴达摩呆,个中消息岂容猜。----《完溪沙》宋 史浩

3.达摩无心惟稳坐,倪宽已老更耽书。----《暖轿》宋 孔武仲

4.达摩一字无法,惠子五车著书。----《扇子诗》宋 李石

5.梵志翻著袜,摩耶生悉达。----《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宋 释崇岳

6.天上无弥勒,人间无释迦。烧香礼拜谁,唵摩尼达哩吽吒。----《偈颂七十六首》宋 释师范

7.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皆云似达摩,只履还天竺。----《书黁公诗后(并叙)》宋 苏轼

8.达摩从西来,不受梁武衬。----《玉泉长老不受承天衬因作颂》宋 黄庭坚

9.摩拊惸嫠达下情,领州作县总书生。----《次韵徐赞府蜚英八首》宋 方回

10.舌笑张仪在,心凭达摩安。清和天气好,应免夹衣寒。----《清知》宋 宋伯仁

11.达摩西来长子孙,不徒无诤且无言。----《赠无诤和尚四首》宋 王迈

12.自闻达摩西来意,五叶敷荣祗一花。从此祖风传不泯,灵芝到处有奇华。----《一华亭》宋 朱敏功

13.心源一了千佛空,底用区区祖衣钵。达摩大鉴无两身,震旦天竺非异国。----《赠江西瑞上人至南海袖诗相过》宋 曾丰

14.山僧迎门笔相揖,为语祖师存德迹。屈指于今八百年,已在西来达摩前。----《题灵岩》宋 鲜于侁

15.明月堂前枯梅华,太阳门下雪交加。宝楼阁裹多怪败,达哩摩尼吽吒。----《颂十玄谈·还源》宋 释印肃

2.形容达摩寓意好的四字成语

祥云瑞气、大吉大利、万事如意、紫气东来、吉星高照。

一、祥云瑞气

白话释义:旧时认为天上彩色的云气为吉祥的征兆,故称祥云瑞气。亦作“祥云瑞彩”。

出自:《紫微宫》第四折:“您看这祥云瑞气,晓日和风,端的是太平佳兆也呵。”

朝代:明

作者:无名氏

翻译:你看这祥瑞之气,清晨的太阳和煦的微风,这是天下太平好兆头啊

示例:顾雍身瑞兽伴随,周围环绕祥云瑞气,为当世相才。

二、大吉大利

白话释义:非常吉祥、顺利。旧时用于占卜和祝福。

出自:《家》:“老太爷因为觉群在堂屋里说了不吉利的话,便写了‘童言无忌,大吉大利’的红纸条,拿出来贴在门柱上。”

朝代:现代

作者:巴金

示例:祝新年开业大吉大利,财源滚滚,事业蒸蒸日上!

三、万事如意

白话释义:如意:符合心意。一切都符合心意,很顺利。

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5回:“不过都是在那里邀福,以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万事如意的。”

朝代:清

作者:吴趼人

翻译:不过都是在那里邀福,认为我做了好事,你可以用望天上默佑,万事如意。

示例:新年又到,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想什么有什么,想多少赚多少!!新的一年要努力!

四、紫气东来

白话释义:传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比喻吉祥的征兆。

出自:《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朝代:汉

作者:刘向

翻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然骑青牛而过。

示例:上海临东海,是紫气东来生成的地方。

五、吉星高照

白话释义:吉星:指福、禄、寿三星;古人以为吉祥之星。吉祥之星高高照临。借指能带来吉祥的人或事物。

出自:《热带惊涛录》:“那是他在香港当学徒时刺上的,带有‘吉星高照’之意。”

朝代:现代

作者:陈残云

示例:你所办之事没有一样不是顺顺当当的,可真是吉星高照。

3.关于达摩的诗句

赠蜀僧闾丘师兄(杜甫)

大师铜梁秀,籍籍名家孙。呜呼先博士,炳灵精气奔。

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

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世传闾丘笔,峻极逾昆仑。

凤藏丹霄暮,龙去白水浑。青荧雪岭东,碑碣旧制存。

斯文散都邑,高价越玙璠。晚看作者意,妙绝与谁论。

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

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穷愁一挥泪,相遇即诸昆。

我住锦官城,兄居祇树园。地近慰旅愁,往来当丘樊。

天涯歇滞雨,粳稻卧不翻。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

景晏步修廊,而无车马喧。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

漠漠世界黑,驱车争夺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

寄题江外草堂(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遭乱到蜀江,卧疴遣所便。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

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

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虽有会心侣,数能同钓船。

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蛟龙无定窟,黄鹄摩苍天。

古来达士志,宁受外物牵。顾惟鲁钝姿,岂识悔吝先。

偶携老妻去,惨澹凌风烟。事迹无固必,幽贞愧双全。

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

4.关于“达摩”祖师的传说

达摩,又称达磨,全称为菩提达摩(Bldhidharma,?--528)意为“道法”。

他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也有说他属于刹帝利种姓的。种姓是印度古代的一种社会阶级制度。

印度社会共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商人和农民)、首陀罗(无技艺的劳动者和奴仆,或称不可接触者),可见达摩的社会地位是高贵的,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他自称是释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孙,即是印度禅宗的第28代祖。

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或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他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传法。

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于是他便于同年到北魏,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

后来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禅时,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

他的这种修行方法,又被称作“壁观”。后来传法于僧慧可,死后葬熊耳山。

据说他到南京以后,梁武帝同他说佛理,问他:“我修建了这么多佛寺,写了这么多经卷,度了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达摩回答说:“都无公德”。武帝问他“何以无公德”?他说:“这都是有求而做的,虽有非实”。

由于他同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便离开南京北上。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

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

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看来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衣钵真传”也是关于达摩的故事,后人把这一成语用于得到老师的真本领的意思。据说达摩有一件棉布袈裟,一个吃饭的钵盂,是从印度带来的。

这两件东西,佛门认为是传法的凭证,非常重视。那时有一个原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出家的和尚,叫做僧可,又叫神光。

他到少林寺访达摩,希望达摩授予真传。但是达摩闭门面壁,不理他。

他便站立在门外不走,以表达自己的诚意。恰好天下大雪,神光站立在雪地不动。

到天明时已积雪至膝深。达摩仍不许入室,他用刀把自己的左臂断下,表示求道诚意。

达摩问他做什么,他说:“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见他心诚,可以传法,便传衣钵,改名为慧可。这就是“立雪传经”、“断臂传经”的故事。

慧可于是取得了禅宗二祖的资格。在少林寺西南少室山半腰的钵盂峰上,有殿房数间,内塑二祖慧可像,据说是他断臂后养伤的地方,所以又名“养臂台”、“觅心台”、“练魔台”等。

慧可传下来的衣钵,传到六祖慧能,他是广东人,衣钵也就带到了广东,到了明嘉靖年间,被一个提学副使名叫魏校的焚毁。 据史籍记载,达摩死后,还有灵验。

北魏有一个使臣宋云从西域回国时,并不知道达摩已死。路过葱岭(以前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脉的总称,古代中国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常经葱岭山道)时,见到达摩手里提着一只鞋,向西而去。

宋云认识他,便问:“和尚到那里去?”达摩说:“回西天去。”宋云回京,向皇帝报告了此事,皇帝觉得奇怪,便命令把达摩的棺材起出来看。

据说,棺材里面只剩下一只鞋了。由此,又产生了达摩“只履西归”的传说。

佛经故事之达摩祖师地狱救母 欢迎网友投稿 达摩祖师生在印度,是一位证得圆觉者,其母亲也是一位虞诚佛教徒,终身吃斋。晚年双目失明,但其修行的功德己使足下生起彩云。

一日,一个妒嫉成性的邻居将虾米当作瓜子,让达摩的母亲食用,造成她伤生的罪过,死后受着地狱之苦。于是,很多人质问达摩,说他虽为一觉者,连母亲都不能解救,是何道理?达摩祖师为寻找母亲亡灵,便遍游汉地传法,当时,他所到之处,地方太平,五谷丰登,因此,汉皇帝便一再挽留他常住汉地,达摩因有拯救亡母灵魂之命,却又无法脱身,只好示寂,他圆寂后,受到皇帝厚葬。

然而不久,又有人看见他行于市井。皇帝惊奇,挖开其坟穴,只见棺中只留一只鞋子,达摩己悄然离去。

达摩祖师绕道南寻找,至鹤庆(大理的一个县,距中甸二百多公里)时,找到了母亲的亡灵。他母亲亡灵化为一只小虫,夹在鹤庆一家铸锌匠的模子中。

当人们往模子中注入铁水时,她就被烫死一次,等模子冷下来后,她又复活过来,如此死了又活活了又死,所谓受“地狱之苦”就是如此。达摩祖师便在他家当帮工,整整一年。

铸匠师傅说,这一年达摩做了不少苦活,为他挣了不少钱,问达摩要多少报酬,达摩说,只要将那具模子给他就行了。铸匠把模子给了达摩。

达摩便拔了一根头发,将模子划开,救出了母亲亡灵变成的虫子。此又谓“地狱救母”。

达摩祖师继而往北行来。为悼念母亲的去逝,头上缠以白布,从此,人们凡遇亲人去世,都缠白布为孝,成为习俗。

达摩祖师到达其宗(位于迪庆的维西县境内)地段,见此地五谷丰登,景色无比优美,且有鹦鹉之声脆鸣。于是道:这里才是我终身寻觅的自在之地。

在此布道传法,面壁修行。最后,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