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长大 - 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8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或者说是一个独特且唯一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千万个细胞中精挑万选后的结果,所以他们一出生就已经是冠军了。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喜欢东张西望,有些孩子喜欢自我陶醉,有些孩子喜欢亲近大人无论是妈妈还是爸爸亦或是其他什么人。每一个孩子都带有遗传的特殊密码来到这个世界,等待着父母和他们一起解码。您的孩子有什么特别地方,现在来想想吧。我的孩子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特别珍惜时间,每天晚上都不想睡觉,想一直 探索 世界到天明。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所以比较其实没有意义的。如果父母很想比较,其实是自己好胜的心理在作祟,要自己的面子可能会要了孩子的命。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劣势,我们无法进行绝对的苹果对苹果的模式的比较。如果总是发觉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没有面子,其实是我们没有发现自家的孩子可爱之处和独特的优势密码。是我们父母自己没有好好解码孩子的唯一性。甚至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发育迟缓。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都是正常的。

说道儿童心理学,好像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学。心理学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即什么是人性?那么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心智过程的科学研究。所谓科学就是包括一组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也可以说行为就是行动。那么,何为儿童心理学呢?其就是对儿童行为和发展的科学的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的中,其实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个是 社会 化,就是通过学习和接受所在 社会 的主流价值及风俗,儿童融入其所在的 社会 的过程;一个是个性化,就是儿童形成自己独特心理特性的过程。

在《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第四版,第一次印刷)有这样一段描述,关于儿童对于方位认知的研究。孩子是如何认识方位的,以及不同年龄段对于方位的辨识度。三岁的孩子,其实仅能辨认上下的方位。四岁的孩子开始可以辨认前后的方位。五岁的孩子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进行辨认左右的方位。到了六岁的时候,一般只能达到正确的辨认上下前后四个方位的水平;如果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可能还不能完全正确的辨识。这样我一下子明白,女儿为什么只能说那一双,而不是描述方位特征。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上,孩子的发展过程其实要跨越好几年的时间。这期间,也许有的孩子发展的快一点,也许慢一点,但是其实都在一个正常的发展区间里面。

这个时代,我们在 育儿 的过程中,一定接触过各种专家,国内外和周围朋友的新思路、新方法。一般都会让我们为人父为人母的为之一振,觉得如获至宝。回到家里,立刻践行,绝不迟疑。但是,没过几天,我们基本都会垂头丧气的觉得,这个舶来品对我们家孩子根本没用。继续实行原来儿方法,至少见到过效果。

无论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对所有孩子有效,一种方法也不能对一个孩子一直有效。这是一个前提,当我们看到一个新方法或是新思路的时候。对于一个“好方法”,我们要想想我们对孩子用了多长时间,然后我们放弃了或者说我们失去了耐心。一般可能我们都会运营事不过三的习惯,三次无法见效,基本就到了放弃的边缘;再耐心一点的估计到第五次也基本崩溃了。但是,其实学龄前的孩子还基本无法真正的理解什么是事不过三这个概念。孩子的认知还无法具体理解数和多次概念。在《正面管教 A-Z》(107页)这本书里提到了如何让孩子适应独立入睡的问题,说出大概需要3-5天的时间来反复实施他们建议的方法才有可能见效;实施方法的前几天晚上可能每个晚上都需要二十几次反复尝试。这需要我们父母投入相当的耐心才能 探索 出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无论什么方法,对于一个特定的孩子,都不太可能一次奏效,终身受益的。

所谓正面管教,起源于美国,主要是起源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个体心理学理论。特别是鲁道夫大概在上世纪(1900年代)前期,以及阿德勒去世(1939年)以后,继续传习其心理学理论,并认为有必要系统地组织和应用心理学技术,以便教会其他人如何在咨询、心理治疗、家长教育和课堂中有效地使用阿德勒心理学原则。鲁道夫还组织了很多辅导中心,来让其理论及技术得以推广和应用。这也许就是最早的“正面管教”的雏形。

“正面管教”大概要践行的是一套如何同孩子相处和引导孩子的体系;主要主张就是在投入爱的前提下,对孩子要以尊重和合作的方式引导孩子认知如何尊重,负责和合作对其周围的世界。在家长和孩子对问题产生矛盾的时候,“正面管教”强调的是协商和共情,然后解决问题;不用奖惩的方式去引导或引诱孩子,以最终达到所谓目的一致。这也体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不批评和不表扬。纵向关系是指有级别的关系,例如上下级关系,横向关系是指平等公平的关系。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人际关系看做是横向关系。批评和表扬都是纵向关系。

另外,“正面管教”还特别强调- 共情。主要是希望家长在和孩子出现矛盾或冲突的时候,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理解孩子的真实目的;这样才能和孩子一起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这个也体现了西方大部分成人和孩子的关系,特别是美国中产家庭的文化,成人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基本是靠近孩子的,以孩子的心理状态为中心或是出发点的。

以上可以大概说是“正面管教”的基本原则。关于共情,其实东西方文化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在成人和孩子的关系中。西方的文化中,大体上是成人尽量靠近孩子;东方文化中,基本是孩子要尽量靠近成人。这里只是一个大概的心理学上的统计结论或是研究结论(《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一卷下册),不是评价所谓的好与坏。到目前为止,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美国中产家庭的环境下。对于跨文化,跨地域以及跨种族的环境,可能还是需要评测一下差异性的。

对于养育孩子来说,如何投入爱更好的表达爱,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这个是东方,特别是中国父母所不那么擅长的东西。在每次矛盾中,我们如何表述我们对孩子的关爱,不仅仅是一个父母心里有没有爱的态度问题,还是一个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的技术问题。“正面管教”确实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父母应该向孩子靠近,同孩子共情。

第一次听到“正面管教”这个词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少年劳教所。“Positive Discipline”直接翻译成“正面管教”确实很贴切。也许,换一个更能体现其内容本质的词会更好,也便于理解和接受。

给孩子机会去感受世界,感受自己选择的直接后果。如果你不让孩子去田野里,他/她可能永远无法体会什么是田园风光,什么是野花。如果你不让孩子去拿一杯热水,他/她可能无法感受什么烫的感觉。只有亲身的感受,才会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获得实际的经验。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为避免某些父母认为的不良后果,而去阻止孩子去 探索 未知,可能最后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不可预知的后果。

在某些国家,其实在一定年龄的范围内,所有的孩子要学习各种乐器,大概等到将所有乐器都学习了一遍以后,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决定来选择一个自己最为感兴趣的来继续深入学习。这就是,充分让孩子 探索 未知,将未知变成已知,然后才能分辨自己的喜好。

为了能够给孩子更为广泛的空间,对于我们父母需要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上的投入。然后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速度。

“我都长大了,你们还是小孩子” - 不要等到孩子说这句的时候才意识到,孩子已经不需要你了,他们已经离你而去了好久了。

孩子有很多秘密,一般都会说给朋友;但是很少说给父母听,因为他们不信任你。建立和孩子的朋友模式,建议不等于命令,提供可选项目,讲述自我经验和经历,共 情感 受,这些大概都是朋友间的体验。有些后果,需要让孩子直接体验。

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中,父母同孩子或是孩子同父母的关系中,很多情况下还是惯性的体现为上尊下卑的模式的。我是父母,我说的话都是对的,都是为了你这个孩子好的,一定要听,并且要听进去。这种情况是由于父母和孩子无法平视这个世界造成的。孩子还小的时候,在物理高度的上还没有父母高的时候,其实他/她所看到的世界是和父母能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在看很多东西的时候,都是仰视的,我们相对于孩子来说,很多东西都是俯视的。也许我们能看到的,孩子不一定能看到;孩子能看到,我们也不一定能看到。为了达到物理上的平视,要么父母蹲下,和孩子同高,要么抱起孩子与自己同高。当物理上有了平视,可能很多问题都将会更好解决;因为彼此能看到的世界是大致相同的,对应能够沟通的内容也会趋同一些。

除了物理上的平视,还有时间上的平视。有的时候,我们父母会告诉孩子,我们小时候多么艰苦,要他们理解,其实他们第一有可能根本无法理解你说的东西,第二也无法体会你的心情。这个周末,我和小女儿出去吃饭,她突然想要一个吸管拿在手上玩儿,我们就说这样会浪费,我们已经给你准备了金属吸管,以后出来都会带金属吸管的;今天我们没有点任何需要吸管的饮料,所以我们不能让她拿吸管玩儿。我们还说海洋里的动物由于塑料污染,已经好多动物深受其害。但是,她还是不断哭闹;后来只好抱离餐馆的餐桌。我把她抱起来,然后冷静了一下,对她说“爸爸很理解你的心情。你可以爬在爸爸肩膀上哭一会儿,休息一下。”然后,她开始爬在我的肩膀上哭了一会儿,起初还是不断的说要吸管。我只是继续说爸爸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拿吸管,我们今天不需要它。过了一会儿,她开始看四周的情况,并开始寻找妈妈,我这个时候继续跟她说吸管是塑料的,会污染环境等等。但是,当我问她听明白没有的时候,她开始沉默;然后我告诉她可以说出她真实的想法,她这个时候告诉我说:“爸爸,我听不懂你说的,我只知道你不让我拿吸管。”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之间是有时间的不平视的情况的。其实,我们只要告诉她今天我们不需要拿吸管就好了,其它的说教都是不平视的。因为,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还根本无法理解什么环境污染的问题,她也几乎没有感受过我们曾经体验过的环境污染问题。对我们来说环境问题是一个过去时,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将来时,顶多是现在进行时。

和孩子平视这个世界,是我们和孩子一同成长的前提,也是真正做到尊重的前提。当我们一味要求孩子去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和孩子做到了平视这个世界了呢?!我们一直对孩子的要求都太高了,一直要求他们要和我们共情或是理解我们说的,而不是我们和他们共情,用他们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其实我们倒像个孩子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