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9

【分类依据】 藏象学说依据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特点,将内脏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①脏: 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②腑: 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 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共同生理功能】

①五脏: 内部组织相对充实,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②六腑: 多呈中空的囊状或管腔形态,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区别】 《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简明概括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与主要区别。

①“满而不实”: 是强调五脏精气宜充满。

②“实而不满”: 是指六腑水谷宜充实而虚实更替。

正如王冰注云: “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满也。”。

【奇恒之腑】

①定义: 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以“奇恒之腑”名之。

②内容: 《素问•五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临床意义】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①病机: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②治疗: “五脏宜补”“六腑宜泻”,还可根据脏腑表里关系进行调整,“脏实者泻其腑,腑虚者补其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