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老憨的土老憨传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2003年的一天,一位叫陈世贵的年轻人突发奇想,创办了一家叫“土老憨”的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陈世贵把农民视为野草的农副产品花钱收购过来,进行深加工和精心包装,然后送到城里的大超市去卖,城里人视之如珍宝。陈世贵把野草变成了黄金,带富了王家畈的乡里乡亲。   短短几年时间,“土老憨”从一个乡村小作坊到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土老憨”在宜昌、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一个农字号品牌的神话。从一个乡石材厂的副厂长,到一方致富带头人,“土老憨”背后的掌舵人陈世贵同样书写了市场经济大潮下一个农民的传奇创业史。  在波澜壮阔的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土老憨”和陈世贵的故事反映了我市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精彩变化。陈世贵书写的“土老憨”传奇,其实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中国广大农村里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变奏曲。“鞋带的力量来源于交流和捆绑。”这是写在“土老憨”系列产品宣传效果图封面上最醒目的一句话。
“土老憨”是宜都市一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其生产的清江野鱼、天然富锌茶、包谷浆、凤头姜等30多种绿色产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俏销。如今,“土老憨”已经成为宜昌乃至湖北省的名牌产品,“土老憨”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三峡地区土特产品的代名词。
可鲜为人知的是,“土老憨”的创始人陈世贵是宜都市王家畈乡一位普通农民。陈世贵和他的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像鞋带,通过原料基地和土特产品把一家家农户“串”起来,最终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携手致富。
金秋十月,三峡最迷人的季节里,记者一行带着改革开放30年的话题,来到“土老憨”设在长江南岸边的生产基地,专程采访了陈世贵。 2002年,一个大城市客户打来电话,请陈世贵在销售石材时顺便捎点山货和野菜,让家人尝尝鲜。  当时陈世贵担任王家畈乡石材厂分管销售的副厂长。这通电话让陈世贵顿时来了灵感:“原来这些农村人犯愁、城里人却稀罕的山货,是可以变成财富的!”  后来,陈世贵干脆就拿这些山货作为礼品送给城里的客户,居然大受欢迎。 山货,不光宜都多,附近长阳、五峰、来凤等县市也多。他所在的王家畈乡,年产土豆6000吨、萝卜2670吨、野山胡椒26吨、山竹笋450吨……还有满山的葛根和香椿等山野菜,山货资源可谓充足得很。  陈世贵创办“土老憨”,说起来还真有点心血来潮。2003年春节前,陈世贵随乡里的领导到武汉办事,顺便给武汉的朋友带去了他们喜欢的宜都农村家家户户都极其普通的腊肉腊菜。在送礼给朋友的路上,一个大胆的想法闪过陈世贵的脑际。因为没有包装,这些土特产只好用编织袋装着。一个见过很多世面的年轻人提着编织袋装着的土特产,走在大都市繁华的大街上,心里是什么滋味。
回宜都的路上,陈世贵在想,能不能创办一个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厂,把城里人喜爱的农家土特产包装得漂漂亮亮呢?他设想,这个厂是以加工生产干菜、野菜为主的农字号企业。一方面可以帮助乡亲挣票子;一方面可满足城里人“尝鲜”。

陈世贵的想法与时任王家畈乡党委书记的郑升烈不谋而合。在郑升烈的支持下,陈世贵开办了一家“天成野菜食品厂”,并将“土老憨”注册为自己的商标。“土老憨”立足于山乡农
村传统的家庭食品,很快形成14个大类35个品种的特色食品。2003年,“土老憨”系列食品在宜昌各大超市上柜;2004年,“土老憨”在全国近20座城市登堂入室;2005年,“土老憨”进入香港、澳门市场。今年,已经有来自日本、韩国、朝鲜等海外订货单了。
淳厚朴实,造就市场“黑马”
  创业之初,陈世贵面临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没有厂房,他因陋就简,利用乡办石材厂的空房子做包装车间。没有包装箱,他骑车到县城,花几百元钱,请纸箱厂帮他设计,订做了一批简易包装。没有产品,他招来几个要好的农民兄弟,给他们一定的现金,让他们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收购农民居家生活中自制的土特山货和熏腊肉制品。陈世贵将收购来的土特山货和熏腊肉制品在自己的工厂里进行包装后,运到县城、甚至省城进行推销。  刚开始,陈世贵的产品只有简单包装,没有自己的品牌,更没有产品介绍,想通过进超市去走市场还有一定困难。很多人看到陈世贵的产品,都说好,可一谈到合作,都直摆手,纷纷婉拒。    看来,三峡农村中的土特山货和熏腊肉制品想一步跨进市场的大门,还缺少一样东西:产品品牌。    推开市场大门之前,陈世贵徘徊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    2003年,已经对市场有了深刻认识的陈世贵,决心推出自己的品牌。他发动亲朋好友绞尽脑汁想出“土老憨”的名字。这名字既隐含着产品的绿色天然,又代表着农民的淳厚朴实,还突出了一往无前的犟劲。    为了学习“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知名公司打造品牌的方略,陈世贵出资18万元,请广州一家专业公司对“土老憨”的商标、包装、门面广告、车辆形象、专卖店装潢进行了一系列设计。陈世贵为此很得意:“我的‘憨儿子’好帅啊,在市场上再也不会和别的产品弄混了!”    “土老憨”一炮走红。一年之后,山东一家出口企业出价120万元希望购买“土老憨”商标,陈世贵一口回绝:“门都没有!”    18万元与120万元的对撞证明他的抉择是正确的。因为一系列产自农村的绿色产品,因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商标名称,“土老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品牌优势,成为湖北农副产品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如今,宜都周边县市很多农字号的企业主动找到陈世贵,愿意将自己的产品“傍”“土老憨”。因为品牌效应,陈世贵的企业成功实现了低成本扩张。 从创业到今天,仅仅6年时间,陈世贵的“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无到有,成为宜昌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之一。
2005年8月,陈世贵与人合作注册成立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靠品牌优势,陈世贵先后开发出土老憨仔姜、土老憨嫩苞谷浆、土老憨天然富锌茶等产品。
2006年,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宜都市绿色产品创业园区征地300多亩,开发土老憨清江鱼项目,经过一年努力,就开发出了清江野鱼休闲系列食品,全年加工鲜鱼1000多吨,可生产出香辣味、泡椒味、香酥味、烧烤味四个口味9个条码的休闲鱼食品,年产值达800多万元。土老憨系列产品投放北京、上海、武汉和本地市场后,大受消费者喜爱。  2006年4月,陈世贵的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入到宜都市红花套柑橘产业合作社,将宜都市农字号两大品牌,即“土老憨”与“宜都蜜柑”成功嫁接,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依托柑橘产业合作社的载体,借助土老憨的品牌,宜都蜜橘的产业今天越做越大了。  富裕后的陈世贵想得最多的是与他的产业唇齿相依的广大农民兄弟。改革开放30年,陈世贵看到党的农村政策变化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机遇,他的变化,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民家庭变化的缩影。因此,当自己的产业建立后,陈世贵想得最多的是怎样让自己的产业发展带动周围乡亲们尽快致富,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陈世贵针对过去宜都蜜柑产量高档次不高,农民收入提不上来的情况,提出宜都蜜柑走精品之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陈世贵先后两次到浙江考察学习,回来后,向农民兄弟推广柑橘标准化生产。同时,在生产把关上狠抓产品质量,在销售环节上注重市场营销。  2008年4月,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陈世贵和他的红花套柑橘专业合作社经过充分协商,联合宜都市10家柑橘专业合作社,组建起了宜都蜜柑集团合作社。蜜柑集团合作社成立后,陈世贵组织28名柑橘大户,专程到浙江临海学习种植、市场营销和商业运作等先进经验。  一门心思谋发展,使陈世贵的产业结构越来越合理,人才储备越来越科学,市场营销手段越来越先进。  今年,陈世贵的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又向国家申报了3个绿色产品:“土老憨”清江鱼、“土老憨”野生葛根粉和“土老憨”天然富锌茶。  与此同时,土老憨系列富民项目也开始全面启动,总投入超过了1000万元。宜都市有关部门初步估计,到今年年底,“土老憨”将使得清江高坝洲库区1.8万农民、渔民增加收入近500万元。
据统计,宜昌市8个农产品加工工业园中有5个已跻身省级园区,宜昌果蔬工业园规划面积1800亩,目前可接纳工业企业15至20家,提供就业岗位4500个,带动基地发展10万亩。三峡农行去年投放资金7.67亿元,用于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市农发行对重点龙头企业提供收购流动资金,资金总量达到6亿多元。今年市政府从农业切块资金中拿出200万元进行贷款贴息,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和扩大产销规模。湘宜水产品出口美国,新世纪果蔬产品远销欧洲,去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1.9%,出口总量占全省的1/4。宜昌市通过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实施“百企反哺”工程,引导137家企业结对帮扶139个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共落实共建项目317个,涉及资金5660万元,受益农户11万户,形成了“百企带百村,建设新农村”的新局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