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期儒释道融合得好好的,为何后期皇帝又是迎佛骨又是灭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24

前期融合得好,因为国力昌盛,加上盛唐的包容文化,不对他们加以干涉。至于后来皇帝对佛教的不同态度,一来取决于皇帝本身的个人好恶,二来也是不同时期统治需要,尤其是唐武宗时期的“会昌法难”更是直接与朝廷统治的紧迫性密切相关。

有一句话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前中期,尤其是玄宗开元年间的鼎盛时代,由于国力达到顶峰,文化空前繁荣,万国来朝。长安城内聚集着可以到达唐朝的各国使者、学生。他们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思想、宗教信仰。那时候不要说儒释道,就是印度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全都在长安和平共处。

这时候大家都很富足,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互不干涉。而什么时候才会出现某种意识形态一家独大?那就是大家的生活不好了,就需要一些宗教、文化来寻找心灵慰藉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急转直下,连百姓都活不下去了,甚至外国使臣要为唐朝工作才能留下去。那在思想领域,为了便于统治,自然容易出现某些轮流坐庄的情况。

当然,我并不同意有些人说的皇帝信佛还是灭佛完全是因为统治需要。其实皇帝本身也是普通人,也有个人好恶。你就拿“迎佛骨”的唐宪宗李纯来说,他信佛,为的是长生不老(虽然不太明白佛教明明修来生,道教才追寻长生不老,唐宪宗怎么会寄希望于佛教求长生)。唐宪宗不仅向术士求长生不老药,还进行声势浩大的迎佛骨行动,求仙问佛一起来。劳民伤财,韩愈上疏劝谏,被贬。唐宪宗这就属于比较典型的迷信。

不过佛教确实对国家统治也是有一定帮助的,佛教倡导的清心寡欲、不争、平和,都有助于封建王朝对百姓的统治,信奉佛教的百姓往往不会生出很多事非,易于管理。

那唐武宗灭佛又是为什么呢?也是两方面。一来唐武宗本人信道不信佛,这就等于把佛教视为“异端”了。这是皇帝本人的因素。二来则也是出于统治需要。因为佛教的过度繁荣已经对本已衰退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威胁。

唐武宗时期,唐朝早就没有开元盛世的景象了,民生凋敝,战乱也不少。国家财政陷入危机。而由于佛教的特别兴盛,寺院的土地是不用交税的,那时甚至出现了许多人将土地挂在寺庙名下逃税。另外僧尼不用服兵役、徭役,出家的僧尼太多,有的真的信佛,有的却只为逃税逃兵役。还有,佛教寺庙太多,民间出现了许多将铜钱融化铸成佛像、法器的行为,导致市场流通的铜钱大幅减少。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市场购买力不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非常少见的通货紧缩现象。这个确实需要改变。

于是,唐武宗在会昌年间发起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拆除寺庙四万多座(如果没概念可以对比一下,今时今日全中国的佛教寺庙仅一万多座),强令僧尼还俗。佛像、法器也被重新融化铸成钱币(会昌年间的开元通宝钱币在收藏界很受欢迎,因为前身是佛像,像开过光的)。

所以,信佛也好,灭佛也好,一来是皇帝个人好恶,二来统治需要。但有一点肯定的,如果国力昌盛,就像盛唐,多少佛教徒都养得起,各种思想就能和睦共处,没有灭佛的必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