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如何理解“基于六要素”的英语活动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一、六要素

《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一书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六要素是

主题、语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学习策略。

二、当前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

三方面

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当前很多教师还是以词汇与语法知识为主线,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也是单一地教词汇与语法,教听、说、读、写。

由于这些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之间没有特别多的关联,所以导致教学呈现碎片化的现象,缺乏语境,忽略主题,语篇意识不强,思维发展薄弱。

从学习方式来看,学生的学习目前还是以接受性为主,主要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学。课堂注重知识点的训练,以应试方式为主,缺乏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

从教学方式上来看,目前制约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主要是模式化表层化和碎片化的教学模式。

很多教师的教学都进入了一种模式,即不管课程内容是什么,大部分的教学,例如阅读教学,都是首先创设语境,激活已知,然后通过快读获取主旨大意,通过细读获取细节信息,接着是关注语言知识或者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学习,最后进入到复述讨论这类的活动。

不同文体的语篇都按照同一种模式来进行教学,表现出模式化的现象。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导致我们不太关注意义本身,不太关注主题的深度理解和探究,所以说是一种表层化或者说是形式化的教学。

在教学中,把技能与内容割裂开,把语言知识与内容也割裂开,就使得教学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即育人也就基本停留在形式层面,我们也把它称为“贴标签”现象。

比如,老师们上课时,大部分时间对内容、情感态度没有很多的关注,只有到课快结束的时候,才想起来“我这节课可以在什么地方提升一下"”,结果就导致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贴标签”。

三、如何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一些制约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我们首先要改变脱离语境的语言知识学习,而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融入到主题与语境当中,在语境中围绕主题来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训练。

从学习方式上来看,我们要从过去的碎片化课堂内容走向整合与关联发展的课程内容,就要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

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就是说要把语言、文化和思维融合起来进行学习,而不是割裂成语言是语言、文化是文化、思维是思维。

从教学设计上来看,教师要思考如何在课程中实现育人的目标,而育人的目标首先要基于教学内容,要深挖文本背后的文化和它的价值意义。

育人的价值是通过我们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而设计的教学活动实现的,所以我们关注的其实是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方面的变化,二是

教学方式上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如何把碎片化的内容整合成完整的课程内容。过去我们的课程是从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内容)到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以及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如何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过去我们对这个全盘的目标并没有进行很好的阐述和具体的指导,所以导致教学呈现出碎片化的现象。

那么我们整合课程内容,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首先就要在内容和内容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联。

怎么去关联?由什么来统领所有的课程内容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那么在提出了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之后,我们首先关注这六个要素是什么?

五、六个要素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比如说,我们首先以主题语境的创设作为引领,那么整个课堂都应该围绕着创设的主题来进行意义的探究。

基干对主题的理解,文本分析又帮助我们梳理出主题的意义,然后让我们去思考如何创设这样的主题语境,为了这样的主题意义探究,创设什么样的语境来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激活,为他学习新的知识作准备。

而学习新知识又是依托语篇来进行的。语篇可以是多种类型的,可以是口语的,也可以是书面语的,也可以是多模态的:可以是文字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形式的,比如图表、图片、漫画或影片。

基于这样的语篇类型,我们再获取语言信息,梳理语言信息,并整合这些语言。在提炼语篇的语言知识时,我们必然要用到语言技能,也就是说一定要通过听、说、读、写这样的语言技能来进行提炼;在技能的使用中又必然离不开策略,因为每一项技能的使用都有具体的策略,所以我们要提高策略的使用效果,促进学习效果。

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就成为我们获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并对其进行内化的手段。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我们欣赏语言的精华部分,欣赏语言的使用,同时也汲取文化的精华,使得我们把学习到的知识和内容能够内化于心,然后外化于行。

所以这六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其实就是在主题语境引领下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是通过语篇,借助于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运用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整合起来,进行内化吸收,然后影响我们的行为取向,这就是整合的课程内容。

基于这样六个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我们就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

这个活动观前面也作了一点介绍。什么是活动?怎么去理解?具体到每一节课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基于主题我们要创设一个语境,在语境中对主题意义进行探究。当我们把主题意义引进来并梳理清楚之后,就要基于学生的已知提出问题,并激活学生的已知,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依托语篇来进行学习。

整个学习过程都应提出这一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该有一个主线贯穿其中,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比如说,主题是关于广告的,基于这个主题与语境,我们就去看一些现代比较常见的广告,并思考学生对于广告有哪些体验式的学习,有哪些已有的知识,平时怎么看广告的,他们的消费行为又是如何受广告影响的。

在激活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我们可能就要提出问题:如何看待广告?广告的设计有哪些特点?比如广告的语言、色彩、图片、形象设计、结构等,可能都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的方面。

然后我们来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就来看一下广告设计,分析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然后基于结构化的知识来认识广告。

通过真实地去读或看一些广告,了解广告的语言特点,了解广告里面可能会有的事实性的信息,也可能有观点性的信息。广告里面还可能使用图片、照片、图像、色彩、音乐等,来引发别人的关注。广告语言简洁而让人印象深刻,这种广告特有的话语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梳理出来。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广告对人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启发学生想想自己过去是否经常受广告影响购买商品,而非理性地消费。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去认识广告、了解广告,同时反思自己受广告影响而产生的非理性的消费行为,那么这就会涉及信息的提取、梳理和整合。

同时,我们在分析广告语言特点的时候,也会对广告的语言、广告本身设计的特点进行内化和运用,形成学生对广告新的结构化的知识,同时通过比较鉴赏不同的广告引导学生来分析哪些是成功的广告,或者是效果很好的广告。同时学生也会思考,将来他们进入产品流通领域,或者想去推广自己的某个做法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设计广告,这就属于迁移创新。

在个别广告的背后,也会涉及道德价值问题,就是广告不能够欺骗人,这是需要引导的价值取向。在整个活动过程当中,学生应该说不

学习了语言,也学习了广告文化,以及广告背后的内涵与对人的影响。

学生的听、说、读、看、写等技能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学习策略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整合。实际上整个课堂活动的落脚点就是实现学生对主题和语篇理解的提升及优化。这样的一堂课,它把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都整合到一起,使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能够落实,最终实现学科育人和知行合一的目的。

核心素养的六个要素都有机地整合在英语学习活动过程当中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整合性的、发展性的、关联性的课程。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活动设计,大概可以梳理出六个层次

等一个层次,围绕主题创设语境,激知,提出问题,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提,也可以让学生提。基于这样的一个主题,你想知道什么?

你想更多地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其实学生就可以把自己已经知道的和想知道的东西都激活起来,为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的信息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来获取新知

识,弥补之前零散的、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有一定偏差的认识,在梳理细节信息过程中获取新知。

第三个层次,在细节梳理的基础之上,进入到概括、整合、重组信息的环节,并形成新的知识、新的知识结构,或者新的概念。从而对这个主题有一个新的认知。

第四个层次,围绕主题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这个语言实践活动就是对于语言与所获得的关联信息进行整合性的阐述、输出、表达,然后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内化语言。这其实像语言学习的过程,由感知、体验,然后逐步从外部向内部转化。

第五个层次,在内化语言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分析语言结构和进行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的关联。过去我们在孤立的、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来学习语言点,那么在新的活动观下,语言学习都是基于具体的语境的,我们分析语言结构、表达方式,或者具体词的选择和使用,看如何能够更好地表达和表现主题,也就是在情境中去感受语言的使用,加深理解和欣赏语言。这就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基于这个结构和形式,来进一步地理解、评价作者的态度,以及语篇背后深层次的内涵。

第六个层次,迁移创新的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的生活情境中,用于解决真实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基于这个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以及前期整合出来的知识结构与文化方面的知识,来学会理性地表达个人的观点,体现多元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