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跳桥,家长,别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文/悠然

-1-

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一名17岁在校职高二学生,冲出车门,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

17岁,最美好青春的生命,5秒钟就消失了。

据说,是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遭受批评,母亲颇为恼火,在路上忍不住训起孩子。

视频里,母亲开车带着儿子,不知为何,突然把车停在川流不息的高架桥上。冲下车去骂孩子,情绪激动。骂完之后,回到前排。不知又说了什么,17岁的少年突然拉开车门,向护栏跑去。母亲下车去追,手要碰及孩子的脚了,但还是没能抓住。目前俯身看下去,夜色中,滚滚江水已经孩子冲走。

失控的母亲跌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目睹儿子自杀,她无力挽回,这将成为终身折磨自己的噩梦。更难过的是,儿子的死,与自己当时情绪失控,冲口而出的那些像刀子一般话语有直接关系。

-2-

作为一个有着青春期孩子的妈妈,这样的新闻让我揪心,让我害怕。

去年3月,我们小区一个上小学5年级的孩子,因为没写完寒假作业,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后,回家又被家长批评。

11岁的她给母亲留下一个纸条,从家里的窗户跳下。

家长具体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象,能让孩子觉得人生不值得,一定是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不被爱,是没用的。

2年前,我们小区一个中学生也是从自家窗户跳下。

据说,是班里同学丢了手机,当时碰巧她在教室里,于是成了怀疑对象。

家长被叫去学校后,没听女儿解释,直接给她甩了一个巴掌,骂她怎么会做出如此丢人现眼的事情。

那个巴掌,比之前的被怀疑,被侮辱,都致命。

连最亲的人都不信任自己,最亲的人都不帮自己,那一刻,孩子的眼里又怎能看到美好。

本身以为,自己深陷泥沼,唯有父母这根救命稻草可以依靠,谁知道。****父母用恶毒的语言,杀死了孩子的期望。****父母,成了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3-

有时候,杀死一个人,一句话就够了。

曾经看过的一个视频。

一个中年男人看到儿子玩游戏,嫌儿子不学无术。跟儿子发生了争执,他越说越激动,然后从抽屉里掏出一把枪,扔到桌子上,对儿子说:“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你还不如死了算了?”

儿子立马抓起枪,对着脑门就扣动了扳机。

中年男人和他老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追悔莫及。

一个网友留言:

很多妈妈或许不会想到, 自己情绪不佳时的一时泄愤,一句讽刺,一句粗暴的呵斥,如匕首般刺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阴影。

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忘了说话的分寸 ,尤其对孩子。

没有控制好情绪,由着情绪的恶魔冲出来,伤害我们至亲的人。每每发了火就懊恼万分,话刚出口就自责不已。

-4-

事实上,在自己做母亲的这13年里,我也犯过这样的错,也说过伤害孩子的话。

我的女儿也曾因作业太多,作业太难而抱怨,甚至哭泣。

有多少家长都如同我曾经这般指责过孩子?

现在想来,孩子的抱怨,哭泣都是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妈妈,我遇到困难了,请你帮帮我。

”就如同我们遭受事业瓶颈时,需要他人的鼓励一般。如果那个时候老板一头凉水泼下,我们是否还有勇气突破瓶颈。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错误的认识:觉得批评、指责能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可是如果换位思考,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需要的是鼓励还是批评。

那些出自我们之口的贬损的信息,只会粉碎孩子的自尊,对孩子的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破坏性的打击。

一个总是活在批评中的孩子,他的自尊和自信一次次被践踏,会渐渐退缩到自卑的阴影中。

阿德勒认为, 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人欣赏,

一个人只有“利益”大于“付出”才会付出,

只有幸福大于苦难才会接受苦难,

只有“可以”大于“不可以”才会承认“不可以”,

只有“赞扬”大于“批评”才会接受“批评”。

孩子更是如此,他们需要鼓励,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我们的鼓励,能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能燃起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

-5-

为人父母,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天才永远都是少数,我们大部分孩子,会如我们大部分成人一样,都只能是普通平凡的。

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对孩子的不接纳,会让孩子的自尊心一次次被贬损,被摧毁。

当孩子一次次被否定,孩子内心的堡垒慢慢崩塌:

“我是没用的”,

“我是不好的”,

“我的爸爸妈妈不喜欢我”。

我们拿起剪刀想把他修剪成我们期待中的样子,他感受到的是深深地打击和不被接纳。

接纳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感受更多的安全感。****他只有感觉安全,才能探索、学习、进步。

我们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接纳孩子的不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对孩子来说,接纳等于被爱。****接纳就像土壤,它能使孩子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对我们来说,接纳也就等于尊重孩子,也是放过自己的执念,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

少了执念、少了不甘、少了怨恨,少了焦虑,也就少了批评和指责。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倾听,多一点爱,或许就能避免下一个悲剧。

-6-

不要再去指责那个母亲,她比我们任何人都心痛。

也不要再去说那个孩子脆弱,他当时承受的压力痛苦我们并不能感知。

悲剧的意义,是提供给我们反省、改正的机会。

如果我们也曾伤害过孩子,那就赶快去弥补,去修复我们的亲子关系。

请一定真挚地给孩子道歉,让孩子看到你对他的爱,让孩子宣泄出心中的委屈。

在这一段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岁月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修复。

修复裂痕,抚平伤痕最好的方式唯有爱。

最重要的是永远记得,我们养孩子的初衷是因为爱。
作者简介
悠然: 曾经的媒体人,正面管教认证讲师。写情感,写育儿也写故事。用文字记录生活,在故事里看人情冷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