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功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1. 文言文中“劳”有功劳的意思吗

释义 láo

①辛劳;劳苦。《伶官传序》:“忧~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又】辛劳;劳苦。《送东阳马生序》:“无奔走之~矣。”

②劳累;疲劳。《肴之战》:“师~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又】使……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筋骨,饿其体肤。”

③勤劳。《送东阳马生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

④功劳。《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而位居我之上。”

⑤操劳。《孔雀东南飞》:“今日还家去,念母~家里。”【又】为……操劳。《班超告老归国》:“使国家无~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

2. 文言文问题”以功封都亭侯“和“常以身翼避沛公”中的以,各是什么

原文“以功封都亭侯”出自《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的内容,从原文的上下文内容来看,原文“以功封都亭侯”是状中短语,其中:介宾短语“以功”充当中心语“封都亭侯”的状语.而介词“以”表原因,“以功”可理解为:因为功劳. 所以,原文“以功封都亭侯”的意思是:因为功劳(朱儁被)封为都亭侯. 原文“常以身翼蔽沛公”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内容,从原文的上下内容来看,原文“常以身翼避沛公”也是状中短语,其中,介宾短语“以身”充当中心语“翼蔽沛公”的状语.而介词“以”表工具,“以身”可理解为:用身体.(翼:动词,可译为:遮护.) 所以,原文“常以身翼避沛公”的意思是:(项伯)经常用身体遮护蔽挡刘邦.。

3. 于少保公以再造功文言文翻译

于少保公以再造功——于谦少保先生有重建复兴国家的大功。

1、【原文】 于少保公以再造功,受冤身死,被刑之日,阴霾翳天,行路踊叹。 夫人流山海关,梦公曰:“吾形殊而魂不乱,独目无光明,借汝眼光见形于皇帝。”

翌日,夫人丧其明。会奉天门灾,英庙临视,公形见火光中。

上悯然念其忠,乃诏贷夫人归。又梦公还眼光,目复明也。

公遗骸,都督陈逵密嘱瘗藏。继子冕请葬钱塘祖茔,得旨奉葬于此。

成化二年,廷议始白。上遣行人马暶谕祭。

其词略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以自持,为权奸之所害。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弘治七年赐谥曰“肃愍”,建祠曰“旌功”。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

四十二年,御使杨鹤为公增廓祠宇,庙貌巍焕,属云间陈继儒作碑记之。碑曰:“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

不惜死,然后有豪杰之敢;不惜名,然后有圣贤之闷。黄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即能伏流地中万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闷也。

昔者土木之变,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议,召勤王之师。卤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谢曰:‘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

’此一见《左传》:楚人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矣。

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又一见《廉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渑池。

廉颇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会遇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又再见《王旦传》:契丹犯边,帝幸澶州。

旦曰:‘十日之内,未有捷报,当何如?’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三者,公读书得力处也。

由前言之,公为宋之目夷;由后言之,公不为廉颇、旦,何也?呜呼!茂陵之立而复废,废而后当立,谁不知之?公之识,岂出王直、李侃、朱英下?又岂出钟同、章纶下?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者,有不必言者。当裕陵在卤,茂陵在储,拒父则卫辄,迎父则高宗,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

为制卤地,此不当言也。裕陵既返,见济薨,郕王病,天人攸归,非裕陵而谁?又非茂陵而谁?明率百官,朝请复辟,直以遵晦待时耳,此不必言也。

若徐有贞、曹、石夺门之举,乃变局,非正局;乃劫局,非迟局;乃纵横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或曰:盍去诸?呜呼!公何可去也。

公在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若公诤之,而公去之,则南宫之锢,不将烛影斧声乎?东宫之废后,不将宋之德昭乎?公虽欲调郕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

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能见者,豪杰之敢;不能见者,圣贤之闷。

敢于任死,而闷于暴君,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公祠既盛,而四方之祈梦至者接踵,而答如响。 (明朝张岱《西湖梦寻》卷四《于坟》) 【译文】 于谦少保先生有重建复兴国家的大功,却蒙受冤屈而死,(他)被处死的那一天,阴霾蔽天,路人跳着哀叹。

(他的)夫人被流放到山海关,有一次梦到于公说:“我的身体毁了但是魂魄没散,唯独眼睛无光,需要借的视力在皇帝面前现形。”第二天,夫人丧失了视力。

适逢奉天府门发生火灾,英宗前去察看,于公的身形出见在火光中。皇上难过地想到他的忠心,于是下诏宽免他的夫人回京。

(他的夫人)又梦到于公来还他的视力,于是她的眼睛又恢复了视力。于公的遗骸,都督陈逵秘密嘱嘱咐人隐藏掩埋了。

于公的继子于冕请求归葬钱塘的祖坟,得到圣旨葬在这里,(这就是于坟的来历)。 成化二年,朝廷的舆论才开始公布真相。

皇上派使者马暶亲临传达圣意并祭祀。圣旨大略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全国家太平无事;只有拿公道来自持,却被弄权作恶的奸臣所害。

去世的皇帝已经知道他的冤情,而朕心里实在是痛惜他的忠心。”弘治七年赐谥号为“肃愍”,建立祠庙叫“旌功”。

万历十八年,改谥号为“忠肃”。 四十二年,御使杨鹤为于公扩建庙祠,庙祠高大辉煌(巍焕:通“巍奂”。

盛大光明;高大辉煌),安排云间人陈继儒作碑文记梳他的功绩。碑文说:“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效死,也不惜名。

不惜效死,然后有豪杰之英名;不惜名,然后有圣贤的隐忍。就像黄河排山倒海,这是他的勇气;如果能够隐埋流放之地中一万三千里,又能忍受千里一曲,这是他的隐忍。

从前土木堡之变发生时,神宗亲征,于公痛哭着抗颜上疏,劝阻向南迁都的意见,召集勤王的部队。护卫皇帝到大同,到宣府,到京城下,都登城谢罪说:‘依靠天地宗庙社神的神灵佑护,国家才有了君主。

’这种忠肝义胆的行为第一次见于《左传》:楚国人埋伏兵车,捉住宋公来讨伐宋国。公子目夷命令宋国人回答他说:依靠土神和谷神的佑护,国家已经有国君了。

楚国人知道即使捉住宋公,也不能得到宋国,于是楚人就释放了宋公。第二次见于《廉颇传》:秦王逼赵王在渑池相会。

廉颇送赵王到边境上说:‘大王前去,估计路上的行程及会面招待的礼仪完毕,然后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以后)大王还未回来,就请求立太子为赵王,来断绝秦国要挟找过的想法。’第三次见于《王旦传》:契丹侵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