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如下功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机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一、标准化区分。李心天对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

1、医学标准。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确认此人有精神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有精神障碍的人的脑部,应当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精神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展,病人的大脑中,已发生了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这种病理变化,才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将精神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这种做法对精神障碍的研究,曾经做出过重大贡献。

2、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多疑心理检验为工具。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其操作简便易行,便于比较,因此,收到很多人欢迎,但是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3、内省经验标准。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适应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的经验,所以评定行为的标准也就各不相同。当然,如果观察者通过接受同一种专业训练,那么,对同一种行为,观察者们也能形成大致相近的看法, 甚至对许多精神障碍仍可取得共识,但对某种少见的行为,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意见截然相反。

4、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 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则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性能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相比较之后得出的。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区分心理异常与正常, 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哦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有理由提出如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异常与正常的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主观环境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疑,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冲突与实际处境不相符合,并且长期持续,无法自拔,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神经症性问题。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又称它为同一性或统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 常把有无自制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上述的标准之中,所谓无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为前提。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确的精神与行为,如果不是这样,用低沉的语调, 向别人述说快乐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成为异常状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