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中学的文化传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营山中学创立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规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中,学校不仅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也很重视启发学生思想觉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一九三零年秋,为了满足女子读初中的愿望,营山以启明女子小学为依托,招收初中女生一个班,共六十五人,连续招了三年。一九三五年上期,女中与营中合并,称营山县立初级中学校。
一九三五年,任梓勋任营中校长,邓托夫任教务主任。营中学生人数增至四百人左右,学校分男生部和女生部。任、邓二人注重启发学生自觉学习,经常开展作文、数学、英语竞赛,校内充满自由、清新的风气。
一九三六年秋,任梓勋离营中,邓托夫代理校长。邓托夫尊重学生人格,学生有错误,他总是耐心启发教育,不打不骂。他还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学校办有油印小报,欢迎学生投稿。各班办有墙报,由学生写稿、编辑。他对教师,只要思想上不毒害学生,能正确传授知识,不同党派、不同观点的人都聘用。
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邓托夫正式任校长。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亲自组织带领宣传队到骆市、回龙、仁和一代宣传抗日救国。他在自己主编的歌曲集《救亡呼声集》的序言中写道:“抗日的歌声,好比民族解放的号角,号角吹到哪里,民族解放就到哪里……”以激励师生抗日救国。邓托夫还和进步教师利用升降旗仪式和周会时间向学生讲时事,号召学生办壁报、演话剧、唱歌曲,抗日烈火在校园炽热燃烧。
邓托夫还教育学生热爱真理,追求进步,向学生暗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在这种爱国抗日热情的推动下,一批进步教师于一九三八年春奔赴陕北,也为于凤书、陈作梁、李正文、王屏、何其茂等学生加入共1产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九三八年春,唐尚仁任营中校长。他上台后,一反邓托夫任内时的自由和民主,在办学上突出一个“严”字。一方面教学上严,学生平均分不及格者留级,一个班的学生到毕业时,竟所剩无几;教师上课“发水”,也要受到处分。另一方面,因其受政治观点的支配和国民党推行反共政策的影响,对学生思想控制也极严。学校对学生的信件和阅读的书报杂志,要检查;对学生的进步言行,进行秘密监视,若有越轨行为,轻则记过,重则关禁闭直至开除。这种压制民主的奴化教育,引起学生强烈不满。 一九四一年秋,徐伯禹第二次出任营中校长。他学识丰富,教学要求严格,但对学校管理缺少办法。不少国民党、三青团的骨干分子和他的家属亲戚被聘为教师,致使教师队伍质量下降。
一九四三年春,方维祺任校长,他与国民党关系密切,同地方势力“十人团”打得火热,平时对学校的事很少过问。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七日(农历正月初三)晚七时,正当方维祺忙于交际应酬之时,营中大楼起火。因无人抢救,整个大楼及所存图书、档案、仪器、桌凳全被焚毁。
营中大楼被焚烧后,学校便将礼堂、寝室改为教室,年级合并上课,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再加之一九四四年上期,县政府只给教师拨四个月的薪金。校长徐伯禹再三函请县政府、参议会修建校舍、补发薪金,但终无结果,学校被迫于六月放假。当年秋,营中女生部奉命改为营山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
一九四五年下期,正值抗战胜利,学校本有复兴的希望,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以致法币贬值,物价飞涨,学校面临重重困难:欠教师四个月的工薪得不到解决,公杂费无法支付,校舍设备亟待添建,学生伙食越办越坏,以致爆发了一九四六年由营中教师带头发动、城内几所学校教师参加的“索薪斗争”。在这场联合罢教、示威游!行的斗争中,营中教师蒋佩文被打得遍体鳞伤。国民党反动当局竟无理逮捕王屏、何光明等一批进步教师。唯危房一事,因危及不少当权者子弟的安全,乃拨款新建一楼一底砖房一幢,于一九四七年上期落成。
一九四七年上期,刘鹤笙任营中校长。接任后,他对课堂讲授、作业批改、考试测验、体育运动、班级会活动等方面都有计划安排,并逐步实施。但他禁止学生唱民主歌曲,说什么“浅薄偏颇之辞,有害民族前途甚巨”。然而,民主潮流是阻挡不住的。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营山地下党组织先后在营中教职员中发展李道镛、周青文、李泸生、肖光基,在学生中发展曹敬熙、曹仲春为党员,并派马中益专门领导学校工作,发展民主运动。
一九四九年,罗信让由晋德中学调营中,时解放战争已接近胜利。不少外地大学、中专学生回到本县,受聘于营中任教。当时又有一批教师加入共产党。为了早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营中的地下党员积极开展工作。有的联络群众,发展党员,准备武装起义;有的作县内国民党当局上层人士的分化工作,争取他们弃暗投明;有的团结进步教师,宣传党的政策,保护校产,迎接解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