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比较印度与英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包括:特色及修养)

请分别解答下列问题:(印度与英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1.生活方式及习惯等比较
2.传统习俗及价值观比较
3.两者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何责任及权利?(比如:父亲在外工作,在家中有主导权等等)
4.两者的娱乐或消遣活动(可以说说当地一向盛行什麼娱乐活动)
5.饮食文化的差异
6.教育方面的不同
7.宗教信仰及节日

注:回答得好,我会追加分数=]
答案中,如有英文的专有名词,那更好。
在这,先谢过有心人o(∩_∩)o

第1个回答  2010-05-30
我知道百度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参考资料:我真的知道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24
  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抽象思维发达、善思辩的特点。
  他们习惯于思考普遍性原则,其思维方式具有不重视个体和特铢性、将具体的个体和特铢的感知从属于普遍性的特点。
  印度几乎所有的宗教哲学都探讨宇宙的普遍性问题,多数教派都重视“万物一体”的观念。只有现象世界背后的那个普遍存在的才是实在的,才是世界的最终根源,现象世界的各种变化是一种虚幻,任何事物越是个体化就越缺少实在的本质,个体只不过是普遍存在的有限的表现而已。
  印度人有尊重、服从于普遍原则的倾向,普遍秩序被视为最高权威,它不仅超越个体也超越国家和民族,个体必须服从这个真理,即使视国王也要由宗教领袖所阐述的至高无上的永恒法也约束。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著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著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著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著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著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堂(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尽管当前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人数并不多,每周大约只有110万人。穆斯林是英国国内最大的非基督教团体(超过150万人),此外,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也拥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悠远而多元化的宗教历史在英国的另一个产物就是遍布英国各地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堂、寺院和修道院建筑。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凯尔特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曾经在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戏剧色彩也非常浓厚,相传圣奥古斯汀于公元597年从罗马来到英国传福音,五年之后,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都脱胎于英国的宗教历史,其中包括在英国发动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满神秘色彩的圣帕特里克,现在每年世界各地都庆祝他的节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罗宾汉传奇故事中十二世纪时的狮心王里察德等等。 基督宗教约占71.6%总人口。 伊斯兰教:约占2.7%总人口。 印度教:约占1%总人口。 其他:约占1.4%总人口。 不明/没有宗教人士约占23.1%总人口。 近年来基督教信徒在英国有下滑趋势。 英国的地理位置于欧陆西侧的大西洋上,其纬度在50度以北,因受北大西洋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调节及西风终年的吹拂,冬暖夏凉,终年有雨。主要发展有:栽种饲料作物及牧草,并发展酪农业,但是,由於其本身的食粮及畜牧产品均不足以自给,需要依赖进口,因此,使其在料理烹调上多少都受到外来资讯的响影。不过,英国本身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所以他们在料理上多少还是保留了原有的传统饮食习惯及烹调技巧。 英国人一般较喜爱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和油炸。对肉类、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式;然而,他们对牛肉类方面又有特别的偏好,如烧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土豆,还会在牛排上加上少许的芥茉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则喜好奶油及酒类;在香料上则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鲜香料。 较为人知的英国料理菜名有:牛肉腰子派(STEAK KIDNEY PIE)、炸鱼排(ENGLISH FISH CHIP)、皇家奶油鸡(CHICKEN A LA KING)等。英国人喜欢狩猎,在一年只有一次的狩猎期中,就有许多的饭店或餐厅会推出野味大餐,如野鹿(VENISON)、野兔(HARE)、雉鸡(PHEASANT)、野山羊(WILDSHEEP)等的烹调。而一般烹调野味时,均采用些杜松子或浆果及酒,此做法是为了去除食物本身的膻腥味。 英国人对早餐非常讲究,英国餐馆中所供应的餐点种类繁多,有果汁、水果、蛋类、肉类、麦粥类、面包、果酱及咖啡等。 时下所流行的下午茶(HIGH TEA)也是传来自于英国,其较知名的有维多莉亚式(VICTORIAN STYLE),内容可说是包罗万象,包括各式小点、松糕、水果挞(TARTE)及三明治等。 晚餐对英国人来说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他们选择的用餐时间通常较晚,而且都是边吃边喝边聊,以促进用餐人之间的情谊,可想见他们是属于极有自主性的民族,而一顿晚餐对他们来说可能要花上好几个钟头。 在英国当地,会有许多爱好喝的人士,主要是因为它本身也是个产酒国家。英国人在饮酒上的花费比起其它的支出还来的多。 印度已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为始。很可能在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在以后的一千年间雅利安人遍布整个印度,创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语文献,如《梵经》、《吠陀经》、《奥义书》和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 《摩诃婆罗多》。 印度到处是无数历史纪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舍利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铜匾和石碑散布在整个次大陆。玛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爱罗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东西南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筑风格的雄伟的庙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园、德里的壮丽红堡、历史纪念碑、壮观的法特普尔西克里王宫、宏伟美丽的泰姬陵等。 印度城镇还有穷人,还有贫民窟。但随着印度的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印度新兴的信息技术工程人员和信息企业赢得了世界的尊敬。GDP增长率仅次于中国。 印度有大约2000种语言,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有各自文学宝库的19种完善语言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的每个宗教在次大陆都有它的信徒。信仰印度教的人占绝大多数,为85%,其次为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犹太教、拜火教、耆那教等,所有不同宗教和谐相处。整个印度次大陆遍布无数漂亮的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业特大都市孟买可以说是印度宗教、种族、语言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市内除了以上各教的庙、堂外,还有著名的亚美尼亚教堂、神道教庙和大同教庙等。
  【教育】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此外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全国现有350所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有德里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 2007年相关数据显示,印度人口识字率达到75%,但成人文盲仍高达3亿,居世界之首。印正在全国600个行政区中的598个推广扫盲计划,力争在“十一五”结束时识字率达到85%。2008——2009年,印6岁至14岁儿童入学率接近100%,但全国平均小学辍学率高达31%
  新闻出版
  印报刊大多属私人和财团所有。截至2007年底,共有96种文字的报刊35595种,总发行量9900万份,居世界第2位。印地文和英文报刊分别占总数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雅拉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旁遮普之狮报》、《今天日报》、《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时报》、《政治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 主要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 (1)新闻发布署:相当于政府中央通讯社,拥有1100多名国内和180多名国外特派记者,电传网覆盖全国各地,向8000余家新闻单位供稿。设有8个地区总分社和27个分社。 (2)印度报业托拉斯:印最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成立于1947年8月,后兼并印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于1949年元旦开业。现设136个国内分社和11个海外分社,员工1000多名,海外记者30多名。英文日发稿量超过10万字。在北京派驻记者。 (3)印度联合新闻社:印第二大通讯社,系报业同仁的合股企业。1959年登记成立。现有分社100多个。目前向四个海湾国家及新加坡、毛里求斯提供新闻服务,在迪拜、华盛顿和新加坡设有分社,向22个国家派驻记者。 (4)印度斯坦新闻社:私营,主要编发印地文、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尔文的新闻。 全印广播电台隶属政府新闻广播部,广播网覆盖全国人口99.1%。对内使用24种语言和146种方言播音。对外使用27种语言广播。 全印电视台于1959年9月试播,1976年脱离全印广播电台成为独立机构,隶属新闻广播部,是世界最大的电视网络之一。截至2005年3月,全国共有56家电视台,23个卫星频道。电视网覆盖全国陆地面积的77.5%和人口的89.6%。。
  风土人情
  四大传统仪式走遍全世界,入境随俗是不变的真理。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项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开心、一路平安。
  出生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浴去的。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只。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身穿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替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只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著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著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著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著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著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饮食习惯
  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
  [编辑本段]签证材料
  1、4张2寸彩色蓝底照片(照片背面签名、4张照片必须一样(包括大小、颜色等),否则拒签); 2、中文个人资料表(提供真实完整的个人资料、尤其注意单位名称、电话与住宅电话的真实,个人需在上面亲笔签名); 3、护照首页及尾页复印件 4、银行1万元以上冻结4个月存款证明原件; 5、英文行程单 6、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正面反面2页都需要) 7、机票订单(北京公司自行办理) 8、3张加盖公章空白抬头纸(无需在公章上签字) 9、护照尾页必须有人签名且清楚
  [编辑本段]印度瑜伽
  印度瑜伽 天人合一 瑜伽最早出现在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一词原意是结合、和谐,古印度人修练瑜伽术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修行最高境界。公元2世纪,钵颠阇利 (Patañjali) 撰写《瑜伽经》,将瑜伽定义为:niyama纯洁的操守;Asana身体姿态;Pranayama呼吸的控制;dharana集中意念;dhyana冥想;Samadhi至善境界等分支,意在传播瑜伽的智慧精髓。 位于印度北部Uttarnchal邦的瑞诗凯诗Rishikesh堪称世界瑜伽之都,全球有资质的瑜伽教练60%以上都到瑞诗凯诗修行过。在这个人口不到7万的小城里,有100多家瑜伽学校,成千上万名不同肤色的瑜伽爱好者每年不辞辛苦地赶到这里,为的就是得到当地瑜伽大师的指点,寻找心灵中的至纯之地。 世界的瑜伽首都Rishikesh 修习瑜伽 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宁静小城镇瑞诗凯诗,被印度的圣河恒河分为两半,一条总长约1公里的“瑜伽一条街”沿河而建。瑞诗凯诗之所以成为瑜伽之都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在印度人的心目中,喜马拉雅山是大神湿婆居住和修炼的地方,几千年来,期望通过修炼而摆脱生死轮回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冥想世间哲理并反思对生活的态度,瑜伽文化由此诞生。 修习瑜伽的场所 印度瑜伽 天人合一瑜伽与印度宗教密不可分。瑞诗凯诗几所知名的瑜伽学校都设在印度教庙宇的静修院当中。传授瑜伽课程只是大师生活中的一部分,基本的入门课程则大多由其弟子来进行指导。在这里学习瑜伽没有严格的要求,人们可以从最基本的体式训练学起,也可以直接进行打坐冥想。一般每节课时间一个半小时,收费50到100卢比(1美元约合43卢比),附属的学员宿舍设施比较简单,80卢比基本上解决了一天所有的食宿开支。来自世界各地的瑜伽爱好者在这里进行着各自的修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最初只是想到瑞诗凯诗来看一看,结果却因迷恋上瑜伽课程而一直留了下来。

  开放分类:
  地理,亚洲,英联邦,国家,南亚次大陆

  更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