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上线自营店,外贸企业如何另寻出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阿里外贸自营,这是一个非常不好、且危险的信号。

一: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对于外贸企业,基本上没有能力与平台竞争,因为它跟平台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1)卖家能力有限,平台能力无边。

作为普通卖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且不说行业间的隔阂,就是一个品类,也涉及到非常多的品牌、规格等,能搞好几个就算不错了。

而对于利润以亿美元计的阿里就不一样了,它可以一个品类养一个团队,这个体量是一般卖家无法抗衡的。

(2)卖家辛苦积累流量,平台可以轻松收割。

作为普通卖家,要自己找货源、自己联系客户,从无到有,摸爬滚打慢慢才能做起来,流量弥足珍贵。而平台掌握所有卖家、所有客户的所有信息,轻松收割。

你的货源可能是考察了几十家公司才能定下来,人家几个数据拉出来就搞定了,你还需要辛苦搞什么市场调研,人家鼠标点几下就OK。

(3)平台成本优势明显。

一般的卖家,客户非常有限,订单才多少、成本能做到多少。而平台可以把某个产品所有客户集合成一个大单,跟厂家的谈判地位立马上升,成本立刻下降,且这个幅度不会小。

二: 阿里自营存在的问题。

阿里作为平台,触手伸向实体交易,作为卖家与平台上其他 商家竞争,存在较大的问题:

(1) 交易数据是买家、卖家的,平台不能随意使用。

平台拥有顾客的所有信息,包括采购什么产品、价格、数量、品牌、采购周期等,与其他卖家仅知道自己顾客的信息不同,阿里拥有的是全站顾客不管它从哪个卖家那里买。

平台很容易从成千上万个商品中,找出那些卖家分散无力团结起来抵抗的品类,再从中筛选需求大、复购多、成本低且利润率高的。这次阿里自营选择美容、运动、居家、电子等品类,就有这样的特点。

另外,作为平台,阿里也能快速找出这个品类应该找哪些厂家,因为所有卖家的产品产自哪里、卖的怎么样、退货或售后问题多不多,它也一清二楚。

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卖家根本无法与阿里自营抗衡。

(2)作为第三方平台,对卖家不能卸磨杀驴。

与京东不同,京东先是自购自销,等市场影响起来后,再开放第三方卖家入驻,等于最初的流量,是京东自己造就的。

而阿里最开始就是邀请的第三方入驻,所有的客户流量,都是商家交易产生的。

在流量产生后,阿里自己进来卖货,就像是你家附近某个门面的房东,看到租客火锅店生意不错,就把店收回来自己搞火锅,这种方式虽不违法,但显得肮脏龌龊。

(3)阿里自营是资本无序扩张的表现。

去年国家明确提出不能放任资本的无限扩张,阿里年底就开始搞自营,延续了自己一惯的藐视政策的风格。

阿里作为巨头公司,应该去做真正的技术、真正的创新,不能说按华为、亚马逊或马斯克那样来要求,但至少要把对科学、对 社会 的贡献纳入企业的目标中。

而阿里并不,只会从利润考虑,创造不了真正的技术,就想办法搜刮存量财富,把其他卖家的生意做成自己的生意,正是平台“搜刮存量”的现实案例。

三:外贸企业有没有应对方法。

有人说要稿私域流量,这个对99.99%的卖家而言,是非常不现实的。且不说成本,长期使用平台形成的交易习惯就非常难以改变,等你私域流量出来了,可能客户都跑光了。

也有人说要掌握核心 科技 、不怕阿里竞争,这怕也是一厢情愿,哪有那么多独一份的技术,在这样竞争中,极少有什么技术能打得过平台。

有效的应对方法,少之又少,但要怎么办,说起来其实挺简单,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尽量把渠道拓展开来,至少不能集中在某一个平台。

但,这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你已经没有了机会。

只能说之前交易渠道多样化的卖家,受伤害能稍微小点。这次阿里的动作,也会让更多的人把渠道增加到其他平台上,所以某多、某东有更多的机会抢些外贸交易份额。

以前在工厂工作的时候接触过阿里巴巴的平台,其实从几年前阿里巴巴推出一达通和强制信保订单的时候我就觉得哪里有些不对。结果今年阿里巴巴开始搞起了自营店瞬间秒懂。

对于已经做了很久的阿里巴巴平台的卖家来讲其实还是比较难受的。毕竟赶上了第一波风口,业务大了想转型挑头就难了。

作为一个外贸人目前认为脱离了阿里自营店之后可行的办法是自建站+SNS社媒结合的形式

目前的自建站其实很多,大多数都有固定的模板。像worldpress和ueeshop。前者费用较贵,后者相对便宜些。其实自己站操作起来还不算太难,毕竟我们不是程序员需要些代码。难点是在后期的seo优化。这个涉及面比较广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这个需要你懂Google的一些优化和而且要符合谷歌的规则 ,前期可以找专门的SEO团队或者公司来做。一本学习一边摸索

另外一方面就是吧自建站做好之后再SNS社媒上来进行营销宣传,打造品牌和口碑。可以在facebook,ins和领英上发布关于企业文化内容和产品更新内容等等。如果有视频团队也可以试着在youtube上来发些行业或者产品视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