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研读371:韦贤传(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韦玄成的儿子顷侯韦宽继承了爵位。韦宽去世后,他的儿子僖侯韦育继承爵位。韦育去世后,他的儿子节侯韦沉继承爵位。从韦贤传国到了他的玄孙韦沉时封国断绝。韦玄成的哥哥、高寝令韦方山的儿子韦安世历任郡守、大鸿胪、长乐宫卫尉,朝廷称赞他具备丞相的才干,恰好因病去世。东海太守韦弘的儿子韦赏也通晓《诗经》,在汉哀帝为定陶王时,韦赏担任其太傅。汉哀帝继位后,韦赏因为对皇帝的旧恩升任大司马、车骑将军,位列三公,赏赐关内侯爵位,食邑一千户。他在八十岁时寿终正寝。韦氏宗族中官到两千石的官吏有十多人。

当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命令诸侯王都要在封地建立太上皇的庙宇。到了汉惠帝时期,尊奉汉高祖的庙宇为太祖庙,汉景帝时期尊汉文帝的庙宇为太宗庙,凡是皇帝巡视到达的郡国,都要建立太祖庙和太宗庙。到了汉宣帝本始二年,再次尊奉汉武帝庙为世宗庙,皇帝巡视过的地方也都要建立庙宇。这样一来,汉朝祖宗庙宇在郡国的共有六十八处,合计一百六十七所。从京师长安的汉高祖直到汉宣帝时期,在太上皇、悼皇考的陵园旁边各自建立庙宇,共计一百七十六处。陵园中还有寝殿、便殿,每天要在寝殿正殿祭祀,每月要到庙宇祭祀,四时要到便殿祭祀。寝殿正殿一天四天奉献食物;庙宇一年进行二十五次祭祀;便殿一年四次祭祀。另外,每月一次还要抬着先帝的衣冠在陵寝与祭庙之间出游。昭灵后、武哀王、昭帝哀后、文帝太后、昭帝太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也都分别建立陵寝园邑,和先帝们的祭庙陵园合在一起,共有三十所。每年的祭祀活动,负责上供祭食的人要用24455个,使用卫士45129个,使用男巫、宰人、乐人12147人,负责饲养用于祭祀牲畜的人员还不计算在内。

到了汉元帝时期,贡禹奏报说:“古代天子有七庙,现在孝惠帝、孝景庙宇的近亲全部不在人世了,应当毁弃。郡国中的庙宇不符合古代礼制的,也应当重新确定。”汉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还没来得及施行贡禹就去世了。

光永四年,汉元帝下诏让群臣商议裁撤掉郡国庙宇,诏旨中说道:“朕听说过圣明君王统治世界,是根据形势制定法律,一切因事制宜。前者天下刚刚平定,远方还没有宾服,所以就在皇帝巡幸过的地方建立宗庙,大概是为了树立威望、消除威胁,达到让百姓统一到朝廷领导之下。现在全赖天地之灵,宗庙之福,四方同轨,蛮貊贡职,四方长久遵守原来的法律没有改变,使得远方疏远卑贱的人和皇室一样承尊祭祀,这大概不是皇天祖宗的心意,朕感觉很恐惧。《论语》中不是说过了吗:‘吾不与祭,如不祭。’特命令将军、诸侯、中两千石、两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们商议制定措施。”

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少府欧阳地余、谏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商议后奏报说:“臣等听说过祭祀,不是出于外力影响才去祭祀,而是要真正发自内心,所以只有圣人才能祭祀先帝,只有孝子才能祭祀至亲。现在在京城建立庙宇,由陛下亲自主持祭祀事宜,四海之内都要根据各自职责助祭,以践行尊亲大义,这是五帝、三王共同遵守的,是长年不变的大道。《诗经》中说道:‘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来助祭的人十分安静,到来后十分肃敬;助祭的人都是诸侯公卿士,天子主持祭祀十分庄严肃穆。)’《春秋》中的大义,父亲不在支庶儿子的家中祭祀,君主不在臣仆的家中祭祀,帝王不在诸侯的封土上祭祀。愚臣等人认为,宗庙在郡国的不应当继续修缮,所以臣等请示不要再进行修复。”

汉元帝批复准奏。于是就裁撤掉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的陵园,不再进行供奉祭祀,同时裁撤设置的吏卒守卫等人。

在裁撤掉郡国庙宇后的一个多月,汉元帝再次下诏书说:“大概听说圣明君王制定礼仪,建立四个先帝的亲庙,祖宗的庙宇则万世不能毁掉,这是用来表明尊祖敬宗、亲近父辈的。朕幸获承袭祖宗之重,只因为这方面的大礼还没有完备,所以战栗恐惧,不敢自己决定,特让将军、诸侯、中两千石、两千石、诸大夫、博士们商议后确定。”

韦玄成等四十四人奏报商议的结果说道:“《礼记》中说,帝王开始受命,诸侯开始封君,都称为太祖。从这之后,死后建立的五庙都要相继毁掉,被毁掉庙宇的神主要收藏在太祖庙宇中,五年后再举行一次大规模祭祀,叫做一次禘(音dì,第)祭或者袷(音xiá,匣)祭。祫祭就是先把毁掉庙宇和没有毁掉庙宇的神主都合祭在太祖庙中,父亲叫做昭,儿子为穆,孙子又称为昭,这是古代的正礼。《祭义》中说:‘君王敬祭自己祖先的父亲,要让太祖的神主一起受祭,从而建立四座庙宇。’说的是最初受命于天而称王的,祭祀上天时以自己的祖先配祭,而不为他建立庙宇,这是因为亲属关系很疏远了。活着的皇帝建立四个祭庙,是为了表明亲敬父辈。亲属关系疏远了,庙宇也就相继拆毁,由亲近慢慢变为疏远,这是表示有始有终。周朝之所以建立七庙,是因为后稷最早受封建国,周文王和周武王受命于天称王,所以为祭祀他们而建的三座庙一直不毁弃,和供奉的皇帝四座庙加在一起共有七座。不是像后稷最早受封建国,周文王与周武王受命于天称王那样功绩的,都应当在至亲子孙死尽后就把庙毁弃。周成王成就了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功业,制定礼仪音乐、功高德深,但是他的庙宇还不能世代相传,只按他的行为赠他相应的谥号。《礼记》 中说,先帝的庙宇要修建在大门之内,是为了表示不敢疏远亲父。我们认为高皇帝受命于天,平定天下,应当建成太祖庙,世世代代能毁弃,随后皇帝的至亲子孙死尽时都要毁弃庙宇。现在祖宗祭庙建在各处,不分昭穆次序,应当按礼仪规定把他们的神主都搬到太祖庙内,按昭穆次序排列。太上皇、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的祭庙,因为亲子孙都已死尽,都应该毁弃,皇考庙因为亲子孙还没有死尽,就还像原来那样维持。”

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二十九人认为,汉文帝排除谤议,减掉肉刑,亲身厉行节俭,不接受贺献,处罚有罪之人不牵连妻子儿女,从不贪财好利,放出宫中美人,对宦官十分慎重,礼遇年长之人,收养抚恤鳏寡孤独,功德之高可比天地,恩惠利益广施天下之人,应该为他建立太宗庙。廷尉忠认为,汉武帝改定正朔历法,更换人们衣服的颜色,击退四边的少数民族,应该为他建立世宗庙。谏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认为,皇考庙上接于昭穆次序,不符合正统礼节规定,应当毁弃。

汉元帝感觉这事比较难办,一直犹豫了一年多,才下诏书说:“大概听说君王的先祖有功,先宗有德,这是尊奉先祖的大义;保存四座亲庙,这是宣扬亲亲至恩。高皇帝为天下诛暴除乱,受天命成为帝王,功劳最大。孝文皇帝在封国作为代王,诸吕作乱时海内动摇,但天下群臣黎民百姓无不一个想法,都想归附于他,但他仍然谦虚推辞礼让才敢继位,随后消灭乱秦的遗迹,振兴三代之风,让百姓安然就业,多次获得上天赐福,仁德属于最为隆盛。所以高皇帝为汉太祖,孝文皇帝为汉太宗,世世代代继承祭祀,传到无穷,朕非常高兴。孝宣皇帝作为孝昭皇帝的后人,从礼义角度来讲完全是一体。孝景皇帝的庙宇以及皇考庙宇的至亲后人都已经不在人世,所以按照礼仪应当毁弃。”

韦玄成等人奏报说:“祖宗的庙宇世世代代不能毁弃,从祖宗以下,传五代祭庙就要相继毁弃。现在高皇帝是太祖,孝文皇帝是太宗,孝景皇帝排次序是昭,孝武皇帝是穆,孝昭皇帝和孝宣皇帝都排为昭。皇考庙因为亲子孙没有死尽不应该毁弃。太上皇、孝惠庙因为亲属关系都已经疏远,应该裁撤。太上皇庙中的神主应该安葬在陵园中,孝惠皇帝为穆,神主迁到太祖庙中,陵寝园邑都不要再修建了。”汉元帝批复准奏。

议事的大臣又认为《清庙》诗中说,祭祀神主的礼仪无不要求清静的,可现在每月一次抬着先帝的衣冠在陵寝与祭庙间游行,有众多的车马,有风有雨,不符合清静的要求。《礼记》中说:“祭祀不要次数太多,太多了就是亵渎,亵渎就是不尊敬先祖了。”因此应当恢复古代的礼制,按照四季定时在庙中祭祀,另外那些陵寝园邑或几天一次或几月一次不按时祭祀的,都可以不必再修建。汉元帝批复不再改变。

第二年,韦玄成又上书说:“古代制定礼法,是为了区分尊卑贵贱,国君的母亲如果不是嫡氏就不能与先帝一起受祭于庙宇中,只要在陵寝献上食物进行祭祀,国君死了也就停止了。陛下您为人至孝,秉承天意,建立祖庙宗庙,制定相继毁弃祭庙的制度,排列昭穆,大礼已定好了,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的陵寝园邑应该按照礼法,不再修复。”汉元帝批准了他的奏报。

黄其军

      作于2021年12月27日(古历辛丑年十一月廿四)

韦贤传(二)

韦贤传(一)

王贡两龚鲍传(七)

王贡两龚鲍传(六)

王贡两龚鲍传(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