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可强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王建军

每年暑期,都会参加多次的学习培训会。每次,当主席台上某领导或某专家慷慨激昂时,会场内也会响起另一种声音:起初嘈嘈切切,如春蚕咀嚼桑叶;随着声音渐大,又如微风拂过林梢;到最后,声音如洪流,终于澎湃不可遏制了。此时,会议的主持者再也不能气定神闲了,往往脸上冒火,起先还得忍忍,随着脸颊红晕升腾,终于忍不住,吼一声:“老师们注意点,认真听!”

当会场渐渐无声的时候,再看老师们,已神游网上矣!甚至,有些人悄悄地溜出去,找个清净地,静修去了。

主席台上声音依旧。

为什么会这样呢?人们怎么就不爱学习呢?

提出这两个问题后,我哑然失笑,因为问题问得很蠢。如果改成为什么有的人爱学习,是不是好一些呢?按照我狭隘的理解,爱学习的人一定享受到了读书学习的好处。诗意一点说,与先贤大师对话,是从精神上得到了洗礼;功利一点说,知识也是商品,则从物质上收获颇丰。除了精神和物质,我想不出其他。

这是有例可证的。

鲁滨孙流落荒岛,身边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一本《圣经》,还有纸和笔。我想,他之所以能坚持到最后,这本书所起的作用当是巨大的。有了它,鲁滨孙精神上有了寄托。

孔子当年发奋学习,能走上如此生命的高峰,除了天资聪慧,其根源就是一个字:学。为什么努力学习呢?我冒昧的揣摩前人,孔子是想通过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在关于孔子的的故事里,有一则很有意思。据说,孔子自认为自己的父亲是武士,自己也应该是士人,便前往季孙氏家赴宴。阳虎是季孙氏的家臣,在门口接待客人。他看着孔子的样子,不想让孔子进去,粗鲁地对孔子说:“季大夫宴请的是士人,不是请你。”言下之意,你孔子不是士人,没有资格参加。

对于从事“鄙事”、血气方刚的孔子来说,这绝对是莫大的侮辱,要想复仇,就只能学习。学成后的孔子,成了诸侯的座上宾,闲暇时还能做家教养家(收个学生就有干肉可吃),名利双收,多好!

我如是说,对孔夫子绝无不敬之意。孔子志于学,得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孔子闻韶乐,三月而不知肉味,那是多么投入啊!

当然,古人也有真的好读书的,代表人物便是陶渊明。他在读书学习中追求灵魂的升华,是一般读书人不能比的。传说中颜回也可以算起爱学习的人,他“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但是,自从读书成了保障统治阶级升官发财的专利后,我认为真正的读书学习就越来越少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个“货”字,多形象!发展至今,当读书学习成为一个人靠升学改变命运的工具的时候,读书学习更是变了味道。现实中,当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收入高时,当“有钱有权的王八坐上席”时,读书学习更没有了市场。

在一个全民拜金的社会里,你让人们淡泊名利,不再见钱眼开,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同理,在一个全民不喜欢读书的社会里,你都不知读书为何物,那不是掩耳盗铃吗?

所以,我认为读书学习不可强求。你爱学习是一种存在;他不爱学习也是一种存在。喜欢学习的人,哪怕时间再紧也会抽时间读书,不愿读书学习的,尽管有“红袖添香”,他也会沉沉睡去。梁山泊李逵就是喜欢吃肉喝酒赌博杀人。你让他看书,莫如杀了他。宋江则不然,他是个爱读书的山大王,喜欢做流氓头儿,不愿意手上粘血。

曾有人拿犹太人喜欢读书说事儿,拿俄罗斯人爱读书说事儿,以此论证我们中国人也要热爱读书,可不可以呢?可以。但有句话说得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身边好些人就是喜欢戴金链子拿大刀,看见书就被催眠。等他们醒悟过来,再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们把他唤作“浪子回头”。

以上,主要是基于学习者内因的剖析。从另一个方面讲,人们诟病学习气氛不浓,还存在外部的原因:组织者能否提供人们更感兴趣的内容。

好多的学习是一厢情愿的,是多种利益平衡的结果。这一点,恐怕只有组织者才明白。被组织学习的人,充其量是个道具。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有些人是千方百计的想把某种东西学到手的,传说中或现实中有关“偷学”的典故很多,就不再举例了。如果,我们能在搞学习这件事上做到以人为本,何愁学习活动成了聋子的摆设。

读书是一项心灵的活动,不该拘泥,不该做作,更不该强迫。对于爱书的人,套用一句话,读了,就好!读了,再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