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行动,人在恐惧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下面的场景,你或许能找到一个对号入座: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

总结一下上面的场景,当你在不敢行动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这样几个原因:害怕被拒绝,担心破坏关系,担心满足不了期待,恐惧不确定性和未知。

当你陷入上述恐惧,有时会想得很多,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从而失去了行动力。

《反内耗》中提到:“生活里时刻都有挑战,但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自我战斗引发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

所以,恐惧会束缚一个人的手脚,让我们因害怕而不敢尝试,不敢努力。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理解这些恐惧,将自己从恐惧的内耗中解救出来呢?

恐惧,是人类常见的一种情绪,在原始社会,恐惧能够帮助人类有效感受猛兽的威胁,保障生命的安全,这种情绪是人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本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从某种程度来讲,恐惧也意味着安全、谨慎、戒备,是对人类有利的一种情绪。

但在某些时刻,人们因为恐惧而过度担心、焦虑,以至于失去了行动力,此时的恐惧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所以,恐惧本身并不具备好或者坏的性质,只是当恐惧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担心,会害怕,会因为这种情绪的存在,而做出一些不理性不利于自己甚至他人的一些行为,比如,拖延,不自信,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敢直面问题。

很多时候,人们陷入内耗,不是因为缺少执行力,也不是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头脑中有两个声音在打架,此消彼长,此起彼伏,这两个声音,一个是安全,一个是冒险。

安全感呈现出的是一堆风险和后果,让人恐惧,也让人不敢行动,冒险则带着好奇与兴奋,让人跃跃欲试,恨不能立即冲锋陷阵。

除此之外,安全与冒险还经常被人们习惯性的打上一些标签,比如,冒险代表着大胆,勇敢,创新与标新立异,通常会受主流价值观的鼓励和支持,而安全则经常性的让人联想到胆小,害怕,不敢行动,传统与守旧,是勇敢者们想要灭掉的一种情绪。

所以,很多时候,恐惧感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的存在,会被悄悄的小心翼翼的隐藏起来,但恐惧虽然隐身了,却还在发挥作用,因此冒险仍然受阻,行动上仍然走不出去。

这种战斗持续一段时间,人长久的行动不起来,就陷入了内耗。

解决这种争斗最好的办法是,谁也不要消灭谁,彼此承认对方的存在,尤其是要让恐惧现身,感受它,接受它,大胆的把恐惧说出来,像接纳一个受惊的小孩一样接纳一个心存恐惧的自己。

然后才能看清它,分析它,思考如何带着恐惧走上勇敢之路。

这是大部分人都曾有过的经历,你可能会觉得事情比较棘手,和对方的关系并不密切,不知道如何开口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但似乎你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所以为了让事情顺利一些,你会不停演练,许多个版本,许多遍,每一次你都想好剧本,对方是什么反应,你如何应对,似乎准备的越充分越能为自己壮胆。

但对此事经历多的人,通常会摸出个规律,你准备的版本再多,现实也可能是你没有预料到的那一个。

这是多么绝望的一件事。

尽管现实很惨烈,但并不是说准备完全没有作用,老话说的好,“人不打无准备之仗”,“成功是因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很励志很鸡汤,也深有道理。

所以说,准备是态度正确的事情,要点在于度的把握上,也就是,准备到什么程度性价比最合适。

既然准备的再充分也有被拒绝的可能,那不妨在准备这件事情上设置个止损点,或者设置个时间,或者设置“剧本”的个数,总之,为自己设置个期限,到了那个点,就大胆行动。

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开导自己,被拒绝又如何?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最终是被拒绝,结果来的早一点,是否更好一些?因为你节省了时间,可以去找其他的人帮忙,也可以早一点把自己从内耗中解救出来。

归根结底,被拒绝可能会让人暂时面子上过不去,心理上也多少带点伤,但生活中,职场上,我们谋的大部分事情都需要多人参与,互相麻烦,互相求助,拒绝与被拒绝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人生活在一个网状的空间里,我们拒绝别人,也被别人拒绝,都是在锻炼心理的韧性。

当你需要去给别人提反馈的时候,传递一个不好的消息的时候,发出一些提醒或者警告的时候,对一个爱好和平的人来讲,这都是挑战。

有的时候你是说不出口,有的时候你是不知道如何说,但是你对事情的判断也没有错,对方的行为已经带来了不好的后果,你也知道自己应该挺身而出去给对方反馈,实际上,你如果这样做的话,既有益于团队,也有益于对方,但你还是犹豫不决,焦虑不安。

通常,这件事情的难度也和你们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关,如果对方是个陌生人,或者说并不十分熟悉的人,你反而会轻松一些,但若对方是你熟悉的人,你会发现越是熟悉,心理包袱越重。

因为你担心关系一旦破坏,内心会一直遭受不安的折磨,而你俩也可能会出现矛盾,很难调和。

归根结底,你对对方没信心,你自己也缺少勇气。

如果过度担心关系,在任务上可能会达不成预期,所以,你需要在人和事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此时,你需要在沟通的技巧和心态上做一些准备。

沟通的技巧上,多用事实,简练直接,尊重对方的想法,同时也明确表达影响和期望,心态上,不妥协,不畏惧,对事不对人,你会发现直面问题会让你获得力量。

害怕破坏关系其实是害怕失去,但有人的地方就有合作,有合作的地方也就有冲突和战场,关系可以失去,也可以建立,获得和失去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有的时候,的确是有失去关系的可能,但你收获了勇气。

很多时候,勇气不足不是因为你过于担心失去,而是有没有坚定解决问题的决心。

很多人都背负着这个精神枷锁。

一方面是因为被别人看见,所以被寄予厚望和期许,另一方面,又独自默默承受着各种压力和焦虑,你担心被选中是因为幸运,也担心有人比你更胜任,更担心最终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

所以,还没有开始,你就泄气了,还没有尝试,你就打起了退堂鼓,即使这条道路是值得的,但很难享受过程中的刺激与欣喜。

尽管这是个机会,但你却感觉如此的沉重与矛盾。

究其原因,你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失去了自信。

这种恐惧,在女性身上尤其常见,要完全战胜它,基本不可能,但有一些简单的操作可以去尝试:

比如,建立内在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自我认可和自我认知,由自己来客观评价自己,具体来讲,列出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遇到困难和挑战,客观的分析哪些地方具备优势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优势的地方大胆的发挥,不足的地方想办法去克服;

比如,尝试冒险,接受失败,次数多了,便不会对失败恐惧到如临大敌,相反,会逐渐认识到,冒险会锻炼胆量,失败也只不过是结果之一;

比如,平时给自己设置超过正常值的目标,踮起脚能够得着的难度,锻炼能力,也锻炼信心。

比如,找个朋友“倾吐”这些恐惧,你大概率会得到这样的一些鼓励,“你一直做的很好”,“我相信你可以”,“别自己吓唬自己”,等等。

看,人经常会作为别人的朋友送上鼓励,却选择做自己的敌人打击自己。

你需要做自己的朋友,把认识自己、鼓励自己、锻炼自己当成重要且长久的课题。

这种恐惧,人人都有,只是这种恐惧和某种具体的、迫在眉睫的事情无关。

这种恐惧是对“可能会发生”,但又“不确定会发生”的事情的害怕和焦虑,虽然人在现在,但思维却跑到了未来,毫不知情又毫不留情的给自己制造恐怖主义。

如果人被这种恐惧所控制,就会发现在当下什么也做不了,自我内卷的每一天很不安也很无助。

这种情况下,人其实是在抗拒还没有计划、没有应对方法的变化。

只所以走不出这种恐惧,在于人通常做的太少,而想得太多。

推荐一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当你深陷这种恐惧,找一个空盒子,任你的思维无限发挥,将所有你害怕的事情都写下来,一条条、一件件的都放进这个盒子,直到你再也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封好盒子,大胆去做事,过一段时间,或者等事成,你打开盒子,检查一下当初写下的恐惧,核对一下有多少发生了,有多少是你的过度想象。

这个方法叫“粉碎恐惧盒子”,操作的次数多了,你会发现大部分的恐惧是你和自己玩的游戏,是你制造的自我恐怖主义。

以上,分析了人因为恐惧而不敢行动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总结一下,恐惧来自于人追求安全的天性,是人类灭不了的一种情绪,与其战胜恐惧感,不如学会如何和恐惧感共存。

对待打击,不绝望;对待失去,不恐慌;对待期许,不自卑;对待未知,不畏惧。

如此,“恐惧”便不值得恐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