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经济学研究灾害,但不是研究灾害的自然属性,而是研究灾害的社会属性,即灾前、灾时与灾后的社会经济关系。灾害经济学广泛吸收环境科学、生态学、灾害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营养,是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与灾害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灾害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拓展了灾害科学的内容,使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添加了经济学分析视角;另一方面也使经济学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增强了在灾害背景下其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这对于人类认识灾害、处置灾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摘自:唐彦东《灾害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7参考文献 确定防治灾害的对策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一工作需借助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来进行。具体来说:(1)根据有关灾害的历史资料和灾变先兆,及时发现灾害孕育期和潜伏期,并采用积极的防范措施,尽力缩小源区的范围,减少灾害的影响程度;(2)当灾害暴发时,要及时做出减灾对策,将重点放在灾泛区;(3)在灾害持续期,要针对灾情趋于稳定这一现实,努力采取变害为利的措施,达到“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效果;(4)在灾害衰减期和平息期,要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和防范措施。作为防治灾害的决策体系,除了各种有关的经济决策外,还包括行政决策和法律决策等。
——摘自《安全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