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山的美食和古建筑介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在美丽的阳新县,有着这样的一个镇——太子镇。
传说父子山有一对父子。 想知道这个故事就顶我。。。。。...
想知道这个故事就顶我。。。。。... 太子镇距黄石东南约30公里,据有关史料记载,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在此建镇,如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悠长的岁月,太子镇名称一直没有改变,漫步在千年古镇的街道上,仍能窥见古镇古朴的历史印痕,在当地人口中,仍能听到很多美丽的传说。
太子豆腐救太子  相传: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立孙登为太子不久,得知当时为武昌郡的阳新县境内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此地变成一片泽国,成千上万的灾民房淹粮毁、哀号遍野,拖儿带女、走投无路。孙权忙携孙登亲赴灾区,赈济灾民。孙登一进入灾区,就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先是在此地的父子山腰搭建简易帐蓬,给无家可归的灾民一个避风挡雨的落脚之地;再就是调集粮食发给各家各户。雨停水退后,孙登又马上组织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公元240年,此地又流行一种“瘟疫”,一批一批的人腹泄不止、身生恶疮,无法诊治。太子孙登再次来到疫区施药救治。由于日夜走东家串西家,直接接触病人,结果自己也染上此病。家住此镇益昌村的娘家人王贵妃得知后,立即派人赶回家乡,在王贵妃的指点下,每天吃当地地下水制作的豆腐,抹当地一个大溶洞内的淤泥,才战胜病魔,于是在疫区推行王贵妃传授的方法,病人痊愈平安。
太子连续两次赈灾,当地灾民深受感动,纷纷称他为“活菩萨”。公元242年,孙登病逝。噩耗传来,当地百姓悲痛万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此修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寺庙,取名“太子庙”。孙权也因痛失爱子,悲伤不己,为感激此地百姓重情重义,诏令在此建镇,名曰:太子镇。
如今,“太子庙”依然耸立在太子镇中心。千百年来,“太子庙”历经沧桑,不知道经受过多少次的摧毁后重建。但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延绵千年至今。太子豆腐也是千年不衰。
据介绍,全镇现有数百个家庭延续了这一手工制作做豆腐的古老行当。做出来的太子豆腐,放在水里漂上一个星期即使是在高温期也不会散不会坏,无论是切、烤、煎或煮、焖、炸、冻、拌、腐,太子豆腐都不会散或碎,入口甘甜,回味无穷。所以,外地人到太子镇,不是吃野味,而是要吃“豆腐宴”,豆油、豆锅巴、豆渣样样是宝,让人爱不释口。每年年底,从武汉等地到太子镇求购豆腐的市民络驿不绝,集镇上常常出现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的场面。   精美的太子布贴服饰 布贴画陪嫁王贵妃  今年80岁的罗秋菊老人是太子镇上出了名的布贴画行家,老人耳不聋眼不花,每天还埋头在家做布贴画,堪称太子一绝。据介绍,老人很小的时候就随母亲学会了做布贴画。几十年过去了,老人依然沉醉在民间工艺上,常常接到一些“订单”,为一些民间收藏爱好者制作精美的布贴画。  老人讲一个美丽的传说:三国时期,灾区百姓为了感恩孙权赈灾,将当地的一名知书达理、花容月貌16岁的王桂花姑娘送给孙权为妃,孙权龙颜大悦。可灾区百姓还是觉得不够表达感激之情,于是纷纷送上各色花布给王桂花姑娘作嫁妆。王桂花知道乡亲们刚刚遭受洪涝灾害家中贫困,就别出心裁地想出一个办法,从乡亲们送来的花布中,剪下一个布角,绘制出各色图案:如双龙戏珠、鸾凤和鸣,观音下凡、麒麟送子,狮子盘绣球、鲤鱼跳龙门等图案,然后根据这些图案,搭配不同颜色的布色,粘贴成画,又在布与布的粘贴边缘,盘上金丝或银丝线,缝制成屏风、门帘、帐帘、飘带、枕头、马褂、荷包、香囊等饰物。这些嫁妆随王姑娘进入吴宫后,孙权爱不释手,赞叹为“太子布贴、华夏一绝”。从此,这一由王贵妃发明创作的民间工艺,在当地世代流传。久而久之,“布贴画”演变成了农村老百姓驱病镇邪的圣物。  据太子镇原文化站陈站长介绍,太子布贴画,以其精湛的手工艺、逼真的图案、独特的制作斐声中外。上世纪90年代初,太子民间艺人制作的《麒麟送子》等作品送西欧巡回展出,有10件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   李氏宗祠唐明皇赐姓  在太子镇中心,有一片老宅,至今保存完好,走进老宅,建筑宏大,气势非凡,宅中有不少老人和小孩在玩耍,安然自得,老人们告诉记者,这就是有名的李氏宗祠。  听老人们讲,三国时期,“太子庙”建成后,方圆数百里的香客纷纷前来烧香拜佛。“太子庙”终日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为了方便远方香客的饮食起居,也为了怀念太子孙登的英年早逝,孙权拨重金在“太子庙”旁建一座大型驿馆。该驿馆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似宫殿,又似庙堂。正堂一进三幢,雕梁画栋,蔚为壮观,亭台楼阁,美轮美奂,壁画石刻,栩栩如生;外观一波三折,飞檐如鹰,冲天欲飞,拱顶似月,喷薄欲出,廊柱门楼,虎踞龙盘,九九八十一间偏房,
传说唐明皇李隆基有一年路过此地,游历了“太子庙”后,来此驿馆休息,对此处建筑的雄伟、布局的精美大加赞赏。当驿馆负责人请他御赐墨宝时,他不假思索地在第一幢的大门上写下一个“十”字,第二幢的廊柱上写一个“八”字,第三幢的屏风上写下一个“子”字。众皆不明其意,面面相觑。这时,唐明皇身边的宦官高士掸帚一甩,高声宣曰:“圣旨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庙旁驿馆,大有皇家建筑风范,为便于加强保护,使之不受侵害,特赐该驿馆为李姓。钦此。”众人恍然大悟,纷纷跪伏谢恩。  自此以后,这座庞大的建筑就逐步衍变成为太子镇附近一带李姓公有的“李氏宗祠”。为了保护好该宗祠,李氏家族成立了专人管理,共同出资对该宗祠进行理和修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