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的改基因产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简介
科技的应用带来便利,但是也带来了未知的恐惧,当基因重组的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生物、医药、农业及工业的发展,未来甚至可能进入更多的领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时,我们似乎可以体悟到这已经是无法遏止的趋势。因此,正面的认识基因改造食品,再理性思考可接受性,将选择权留给每个人,是比较正确的作法。
所谓「基因改造」是指针对生物的个别性状去挑选特定基因并改变生物体之基因组成与表现。科学家利用不同的生物科技技术,例如利用限制酵素制作出目标基因断片,再将DNA断片连接于「载体」DNA分子上,再将载体转殖到目标染色体上。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基因工程。
有别于传统的育种方式-性状的移转,仅限于同种或是种源相近的个体,现代的基因工程技术已突破了传统育种的格局,能将得自不同种源的外来基因以「人为」的方式嵌入植物体,而此外来基因甚至可以是源自微生物或动物体。例如将取自苏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杀虫结晶毒蛋白基因(cry-gene)植入玉米体内,则此玉米亦能合成由cry基因所主导产生的杀虫毒蛋白,因此具有抗虫的特性,这种以人工方式植入cry基因的玉米,便可称为一种GMO。 基因改造生物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一般可以分成三种类别,分别是:
⒈ 基因转殖微生物(及其产物):包括可作为发酵食品的菌元,或用以生产酵素、胺基酸、有机酸、维生素、色素、香料等食品添加物之微生物。
⒉ 基因转殖农作物(及其加工品):此为GMOs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已有大豆、玉米、蕃茄、马铃薯等转殖作物问世。
⒊ 基因转殖动物(及其加工品):转殖生长激素基因的鲑鱼,但目前多处于研究阶段。 基因改造食品(GMF=GM foods)又称基因转殖食品,是由GMO所加工而成,因此凡以基因重组技术所衍生的食品,皆称之为基因改造食品。到底基因改造食品如何产生的呢?
大体而言,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方法能将具有功能的外来基因植入植物体内。对于双子叶植物(例如:大豆、西红柿、棉花)来说,基因转殖通常是藉由冠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来达成。冠缨农杆菌能够自然地(也就是不经任何人工处理)感染种类繁多的植物,其感染乃是透过将其自身的一段DNA直接的插入受感染植物的DNA中,是以只要将冠缨农杆菌DNA中的致癌基因去除,并将所欲植入的外来基因插入冠缨农杆菌去感染植物,如此便能将此外来基因转移至受感染的双子叶植物的DNA中。而受感染植物中含此外来基因的细胞可以进一步被筛选出来,再利用细胞培养的技术产生一含有此外来基因的完整植株。就单子叶植物(例如:玉米、小麦、稻米)而言,冠缨农杆菌对其的感染效果并不好,一般乃将所欲植入的外来基因包覆于钨粒子(tungsten balls)表面,再以物理方式将此包覆有外来基因的钨粒子导入植物的细胞中,有些外来基因会自钨粒子表面脱落而成为植物DNA的一部份,这些含有外来基因的植物细胞一样可被筛选出来并培育成一完整的植珠。除了冠缨农杆菌外,植物病毒亦常被当作载体来用,但是并非所有的植物病毒都具有载体的功能,除非此病毒能经由原生质丝(plasmodesmata)于细胞间散布,加上外来基因必须要能被复制且此经修饰后的病毒核酸于感染植物细胞后并不引发病征,另外就是此病毒须有广泛的寄生。一般而言,基因转殖的操作乃是以DNA为主要对象,只有当利用DNA的病毒不能生效时才会考虑使用含RNA的病毒,是以当做载体的植物病毒最好是含DNA而非含RNA,然而目前所知含DNA的植物病毒只有caulimo virus和gemini virus两种,其中以后者广受研究人员的青睐,因为其能感染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而且寄主范围广泛。 概括
近年来,生物科技渐渐被应用于食物生产方面,因而衍生的基因改造食品也陆续在市场上市。食用基因改造食品,对人体会构成什么样的影响,需要做长期且广泛的研究,目前各界仍有许多争议。本署为了解民众对基因改造食品的认知与态度,特委托民间公司进行「民众对生物科技及基因改造食品的认知及态度」调查,期望了解民众对基因改造食品的态度,以及对标示政策的看法,做为未来政府拟定相关法令的参考依据。 本次调查对象为居住在台湾地区,年龄在20岁以上的民众,调查时间为民国89年9月27日至3 0日,有效样本为1083份,调查结果如下:
⒈基因改造食品的认知及消费行为方面:
⑴ 68.1%的民众听过基因改造食品,但是有半数以上的民众不知道基因改造食品有什么好处或坏处。
⑵ 对于目前市面上有哪些产品可能是基因改造食品,32%的民众并不知道;回答知道比例较高的食品是豆腐、豆浆、和其它豆类食品。
⑶ 42.7%的民众平时购买食品时,并不会特别选择购买非基因改造食品。
⒉ 对基因改造食品的看法方面:
⑴ 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最受大众质疑,61.6%的民众担心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51.2%的民众认为食用基因改造食品对人体可能产生不好影响;66.9%的民众担心吃了能抗虫害的农作物所制成的基因改造食品,会对人体生命安全会产生威胁;其中尤以年龄在30至39岁的女性对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疑虑较高。
⑵ 但是,也有65.3%的民众同意,基因改造食品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也是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49.7%的民众同意,基因改造食品由于使用人工改造,会使食物的口味、外观更好,更适合人类食用。
⑶ 43.5%的民众认为目前基因改造食品上市前的的安全性评估程序,并不足以保障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同时,45.7%的民众认为「从1994年上市至今,没有证据显示基因改造食品不适宜人类使用」的说法,不能降低其对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的疑虑。
⑷ 此外,也有67.8%的民众担心基因改造食品,可能危害生态系统。
⒊ 对基因改造食品价格接受度方面:
⑴ 48.4%的民众在知道那些产品可能是基因改造食品后,可能会特别选购非基因改造食品。
⑵ 96.1%的民众可以接受非基因改造食品与基因改造食品在价格上有差异。
⑶ 如果非基因改造食品与基因改造食品价差在二成左右,69.6%的民众会去买非基因改造食品;如果价差为50%,79.3%的民众会去买非基因改造食品;如果价差为一倍,64.9%的民众会去买非基因改造食品。
⒋ 对基因改造食品标示制度的看法
⑴ 73.5%的民众赞成采用强制标示制度,目的为方便消费者辨识、消费者权利不能被忽视,厂商才会重视标示制度。
⑵ 63.2%的民众赞成采用正面标示,原因为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主动告知消费者等为主
⑶ 51.5%的民众认为,只要含有基因改造成分的食品,即需标示。
⑷ 至于容许量多少比较合理?55.6%不表示意见,3%不赞成规定容许量,22.0%认为百分之一的容许量较为合理,14.9%认为应订在百分之五及以上的容许量较为合理。
基因改造食品在近几年来迅速的进入消费市场,引起全球对此的关心,不仅消费者对于食用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有所疑虑,大规模的使用基因改造食品,亦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环境危机,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基因物种的多样性被破坏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的运作,简言之,关于基因改造食品潜在的威胁包括有:人、环境与经济三方面。 关于基因改造食品对于人体健康影响的议题,在国际上已争论许久,而反对基因改造食品的人,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⑴基因改造食品是否直接对人体影响的疑虑:包括毒素及过敏原。在毒素(toxity)方面,即基因改造食品是否因为基因改造而产生新的毒素,经食用而累积于人体内,进而对于人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过敏原(allergenic)方面,即过敏原是否会随之转移至基因改造食品上?实验结果证明过敏原确实有可能发生转移的现象,例如美国的Pioneer Hi-Bred公司为了提升大豆内的营养素,而将巴西坚果之基因转植素大豆内,结果九名对巴西坚果过敏的受试者中,有八名都发生了过敏的现象。
⑵ 标识基因(marker gene)是否会移转至人体的肠道或是细胞内的疑虑:所谓「标识基因」,就是进行转殖时用以筛选基因以转殖并表现的细胞,以将该细胞再生成为植株,而标识基因最常用的即为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marker gene)。
⑶ 出现新病毒:原本只会在植物或是动物上作用的病毒究竟会不会在基因重组的过程中成为人体新的病原体,目前尚无定论。 对于种植有机作物的农民而言,如果有机作物遭到基因改造作物的交叉授粉或是与其混杂,将因质量不佳而遭遇严重的销售问题,特别是玉米和甜菜,因为这两种作物本来就是广泛授粉(cross-pollination)的植物。这样一来,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农民因此将不得不暂时退出有机产品市场,在重新获得有机认证之前,收入将会锐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