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姑娘出嫁那天都有些规矩

海阳姑娘出嫁那天都有些规矩

第1个回答  2016-02-01
新娘子梳洗打扮换上红袄绿裤新婚衣,由心灵手巧的女性长辈在早已择定的时辰里用红线给“开脸”。开脸又称“绞脸、绞面、开面”,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式,即用细线绞动去除脸上的汗毛,让脸部光洁美丽。通常在女孩子出嫁前进行,也算得上是女孩子的成人礼。
开脸后的新娘子就不能再下地走动了,要坐在炕头一把用红布包着的斧头上面等着花轿的到来,斧即“福”,坐斧意“坐福”。这期间即使要去如厕方便,也要由父亲或者哥哥背到厕所,不然落地不吉利。
新娘子坐福期间,母亲会给女儿夹两个饺子、扒两个鸡蛋给女儿吃 。而另一间屋里,父亲要陪“送客的”吃饺子 。送客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新娘的叔伯等长辈,一个是新娘的兄长哥哥。送客送客,就是要负责把新娘子护送到婆家,是婚宴上绝对的大客。这里还有个讲究是,如果新娘子未婚先孕,那么家里人就要给送客的每人系一条红腰带,以示辟邪祛晦。再一个也指明 以后送客人家里无论出了什么不吉利的事情都不能怪罪新娘家。
随着乐器声响鞭炮齐鸣,新郎和接亲的轿子停放在了新娘的家门口。然后新娘由父亲背到堂屋,坐在一条早已准备好凳子上,新娘要双手各拿五双筷子交叉往两边摔,父在东,娘在西站在女儿两边,筷子甩出来后,父母就去抢筷子,这叫“抢筷子”。
抢完筷子后,当妈的要喂女儿吃小米饭,女儿把米饭含在嘴里,往外喷。母亲则要用衣襟兜住,然后送到米缸里,这叫“喷饭”。
抢筷子和喷饭的风俗现在早已消失,只是那些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们有经历过的,却也说不出其中的含义了。
吉时已到,准备上花轿。在接过妈妈嫂子等人给的红包后,女孩子由哥哥背上花轿。而在女孩子离开炕头的一刹那,做父亲的要立刻坐到刚刚女儿坐过的斧头上,以免“福”跑了。
新娘子上了花轿,送客的一人提一个红包裹紧随其后。每个包裹里都有一个红漆木茶盘,一个茶盘上盛着99个饺子,另一个茶盘上放一个面蒸的神虫。(上世纪中期有了自行车后 ,就慢慢取消了花轿 ,改为由送客的用自行车送新娘子去婆家。)
新郎家里,已经早早的派了两个“迎亲的”在村口迎接。花轿到了村口,迎亲的人会上前与送客的客气寒暄一番,然后在前领路,接新人回家。
新人到了新家门口,大姑姐要迎在那里,待新娘子下了花轿后,什么话也不能说,只是挽起新娘的胳膊,把新娘领进门引导她跨过院中间的火盆,这叫“跨火盆”。 跨火盆是我国婚俗礼仪中很古老的一个传统,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会越过越红火
跨过火盆直接进屋,进屋的时候,婆婆会在屋门口随手往新媳妇嘴里塞一块糖,祝福新人相亲相爱甜甜蜜蜜。
掀开红红的门帘,把新娘送入里屋洞房,进了洞房的第一件事情是新娘要换上婆婆给准备的新袜子和新鞋子,然后“踩金砖”上炕。所谓的“金砖”就是炕下用红布包裹的一块砖头。
上了炕,新娘子盘腿坐在压着斧子、红枣、花生、莲子的褥子上“坐福”,这样一直坐到下午席散客走时,才能下地送客,并且这期间做母亲的会提前嘱咐自己的女儿,不能先开口说话,因为谁先开口就意味着在以后的日子里,谁在家里以后就没有了发言权。
新娘上炕坐好后,媒人要喂新郎新娘“吃面条”,面条是一根到底,两头放在两个碗里,新娘新郎各含一头向中间吃,意喻长长远远,白头到老。
中午,弟弟妹妹等小辈会把饭菜给新娘新郎端上炕,媒人用一根红线两头各放在酒杯里面,说着祝福的话唱着喜歌让两位新人“喝交杯酒”。
喜宴散去,送客的也要告辞离去。在走之前,送客的会在媳妇公婆的陪同下到新娘的炕上去坐坐,照样要摆上烟酒糖茶。
送客的这时会说些客套的话,例如“俺侄女或者俺妹妹在家里娇生惯养,什么也不会干,你们多教教;脾气也不好,你们也多担待;在家里又馋又懒,你们也得多包涵点”等等。其实只是客套之语,表面上是在说新娘的缺点,实则在提醒男方家里,不要委屈了新媳妇,如有不足,也不能跟媳妇计较。
说过这些话,送客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定要在太阳落山前往回走。走时,新娘子要送到门口,说些感谢的话。最后由男方家负责婚礼迎来送往的主事送到村口话别。
“闹洞房”应该是传统婚俗中一项最为热闹,最不可缺少的习俗,它把整个婚礼推向了高潮。
闹洞房据说源于原始社会的穴居时代的抢婚习俗。到汉代时,新婚闹房就已经十分盛行,有关闹房的记载也开始不绝于史。晋人葛洪的《抱朴子·疾谬篇》云:“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戚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戮,不可忍论。或以楚挞,或系脚倒悬,酒客酗茜,不知限制,至有伤于流血矮折支体者……今此俗世尚多有之,娶妇之家,亲婿避匿,群男子竟作戏调,以弄新妇,谓之谑亲。”晋承汉俗,两朝闹房内容大致相同。
  南北朝时闹房习俗流行更广。《北史·文宣皇后传》载:北齐文宣皇帝高洋,娶段韶的妹妹做昭仪。段韶妻子元氏,即段昭仪的嫂子,闹房时戏侮高洋,高洋极为恼怒。但因是新婚闹房,不好当场发作,便私下对段韶说:我会把你媳妇杀了。段韶妻子元氏听说后,吓得只好躲到皇太后家里,一直到高洋死去。闹房闹得连皇帝也逃不掉被戏侮的处垅,真可谓是天下同“闹”了。
隋唐时期,闹房的风俗继续在民间流行。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姐》一书中有“弄新妇”之文。宋朝司马光定《书仪》,朱熹尊崇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婚嫁礼俗,对民间婚俗产生很大影响。然而,闹房习俗并没有因此而遭到削弱,反而传播得更加普遍。只是闹房活动趋向文明化,过分行为有些减少。庄季裕在《鸡肋篇》里记叙吴郡娶妇情形,谈及闹房戏妇时写道:“如民家女子,不用大盖,放人纵亲,处子则坐于榻上,再适者坐于榻前,其观者称欢美好。虽男子怜抚之,亦喜。而不以为非也。”
明清时民间闹房,声势更胜于前代。有的新妇为了避免被抚弄的尴尬,衣服鞋袜等婚庆用品事先都用线缝死,使闹房人无法触摸自身。江南则盛行在新婚之夜,用酒将新郎灌醉。有的苛刻为难新娘,有的用放爆竹吓唬新娘,等等。花样翻新,乐趣无穷。一般不闹到下半夜不会收场。
同样,海阳乡间“闹洞房”的风俗也传承了下来。到了新婚之夜,等新房中燃起一夜不灭的“长命灯”,村里的大人孩子就陆陆续续的来闹洞房了。
等折腾到半夜,一对疲惫不堪的新人要休息了,会由本家一位生育能力强——最好是生儿子多的女人象征性的给新人铺炕。铺炕是要在被褥地下放上红枣,花生,板栗。硬币,糖果。再把新郎的被子铺在最底层,再以此类推把所有的被褥都铺上,留一条新郎的被子二位新人盖,一切就绪,所有人退出,新人共度良宵。
临睡之前,新人会在房中门外,各处观察一番,确信无疑之后,放心入睡。其实角落隐蔽的、翻墙越人的,早巳潜伏门外听房内动静。此乃“听墙根”。再怎么仔细,第二天,保准会有“听墙根”的把小两口的甜言蜜语传遍全村。
新婚第二天,新人们要早早起床,请七大姑八大姨过来“喝水”。 在新娘的炕上,新娘摆上喜果子、烟酒糖茶让大家高高兴兴的品尝,并趁此机会把事先给长辈们准备好的新鞋子拿出来让大家试穿,以示孝敬。长辈们也会往新娘子手里塞一个红包。
同时这天也是新娘的父亲和叔伯过来“开箱”的日子,“开箱客”同样要带一些点心饽饽烟酒之类的礼品。同时,婆家要大摆筵席,由公公及亲朋好友作陪,席间,除了拉拉家常,开箱客也会说一些类似于“把女儿交给你们了,希望婆家把女儿当亲闺女待”等等的客套话。老规矩,开箱客也是在吃过晚餐的饺子在太阳落山之前告辞走的。
到了晚上,本家的大妈婶子及村里和婆家关系好的会请新媳妇和她的婆婆去家里吃饭,说是给新媳妇“梳头”,也借此沾点喜气。如果婆婆人缘好,那么新媳妇一晚上就要被邀请到好几家人家里吃饭,如果婆婆人缘不好,媳妇就没人邀请。老辈们说,梳头的越多,以后的日子就会过的越顺当。
婚礼的第四天,新媳妇要在新女婿的陪同下回娘家,叫做“回四”。新郎官挑着装有鱼和菜的红漆食盒走在前面,新媳妇骑着毛驴紧跟其后,最后面还有小叔子赶着毛驴,叫做“跟牲口”。婚礼那天,娘家是不摆席请客的,回四这天才是娘家正式宴请亲朋的日子。
酒席上,新女婿是绝对的大客,而“跟牲口”的小叔子不论年纪大小,也是正经的客,是安排由村中有威望和家族中的长者专门作陪的。这应该也是做女婿的在丈母娘家唯一的一次坐大客,因为”女婿越走越小“。当然,女儿回了娘家就不算什么客了,她可以自由自在的去找在家的好伙伴诉说自己新婚的甜蜜了。
宾朋散去,吃过丈母娘特意包好的饺子,”要顶着太阳往回走“。
等回了四,婚礼算是结束。男方家就要操持着“致谢媒人”了。老百姓常这样问做媒的:“这次是不是猪头又吃上了?”意思是婚事撮合成了吗?因为媒人是一段姻缘的牵头人,所以答谢媒人的礼品除了点心烟酒外,一个猪头是必不可少的。而没有了猪头,就算你送再多的礼品给媒人,也是算不上答谢的。并且,如果媒人不想把谢礼都留下的话,猪头却是无论如何要留下的。还有句俗语说“媒人谢的早,日子过得好”,可见,致谢媒人的重要性。
在新婚的第一个新年的正月初一,新媳妇和婆婆就会被婆家的本家和朋友轮流请吃饭,如果婆家人缘好、有威望、朋友多,一直会吃到正月十一二,这叫做”请媳妇“。而主人要请女性街坊好友过来”陪媳妇“。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媳妇是不能在婆家过的,说是看了婆家的花灯不吉利,要”躲灯“。为了”躲灯“,一般是在十五前,新郎的舅舅就会过来接自家姐妹和新媳妇去做客,直到过了十五婆媳被家人接回。
就此,婚事风俗正式结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