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爱,才是真正的"奶" ——两位爸爸读《奶蜜盐》心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张文质老师一直强调爸爸在育儿中的重要作用。还为爸爸们开过专门的家庭教育讲座。新一轮的《奶蜜盐》家校共读活动又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一次共读活动,多了不少帅气的宝爸。他们阅读的用心程度不亚于宝妈。

今天为大家推荐两则宝爸的阅读心得。涤生爸爸边读边结合所见所闻总结出——合适的爱,才是真正的"奶" 。婉盈爸爸从开始的不知道作者想讲啥,内心抵触,到"细读之后再细想,忽然觉得非常有道理,且具备一定的高度。"

——指导师陈秀玉推荐语

合适的爱,才是真正的"奶" 

      27届小D 班  邓涤生爸爸          2020年11月29日

今天阅读了奶蜜盐P60-P66,内容讲述的是现实教育中很多家长经常混淆的话题—— 给孩子的爱,过多还是不足?

书中讲述,如果一个孩子容易犯错,不是因为父母给的爱太多了,而是因为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父母必须去辨别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溺爱,哪些行为是满足孩子正常需求的爱。人的成长是很复杂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想一想自己孩子的情况,再看看什么样的方式对孩子才是最合适的,不要直接把“不要溺爱孩子”这样的话作为孩子的金科玉律。

书本中列举的几个例子,在我身边也曾出现,说明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

例如,我的表妹在生孩子后喜欢在网上跟一些宝妈交流。网上曾流行一种“哭声免疫法”——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希望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然而有一天,我表妹的儿子(还是婴儿)晚上哭得很厉害,但他们夫妻俩选择不管孩子,直到第二天才发现孩子发高烧了,幸亏送医后有惊无险。

这很明显就是对于一些事情的想法过于绝对化。孩子出问题了,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当前的实际状况,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任何事情一刀砍。

书中还讲述了一个老师因孩子不上进,要求家长统一战线,一同批评孩子,而家长却没有责怪反而是支持与鼓励孩子的故事。

这故事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我爸爸从来没有因为我考差了就责怪我,直到现在他还时不时拿我小学第一次考试得24分的事打趣我。

在我的学习生涯上,还是有一些不和谐的事。例如在三年级数学竞赛前夕,数学老师因为我一次数学小测没考好,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嘲笑我说,我能够参加年级数学竞赛,是因为父亲的请求。但我并未因为老师的话而对自己不自信,因为父亲曾经说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在我的努力下,到五六年级时,我的成绩突然暴涨,进到全班前三名,我想这有父亲的一份功劳,是他给了我足够的肯定和自信。

父母给孩子的爱永远不会过多,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总是因为父母在原则问题上没有坚持。

我小学有个个子矮小的同学,有点自卑,喜欢偷东西。老师曾多次警告他和他的父母,但是他们家长却觉得小题大做,对孩子的教育选择不作为。后来这位同学初中辍学,跟一些社会人士混,整个人生也就这样毁了。

另外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我的一个堂叔,因为是家里的老来子,家人很疼他,他一有不如意的事情无论是在哪里,就会滚地哭。我爸当时看见曾劝他父母要重视孩子一些错误的行为,而他父母只是一味迁就。这位堂叔现在一事无成,而且自私固执,性格畸形,造成身边很多人都很讨厌他、不愿与他相处。

通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父母给孩子的爱里,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别,我们需要辨别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溺爱,哪些行为是满足孩子正常需求的爱,这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也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须去面对的一个问题。

      小结: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不要把正常需求当做过度要求,童年时爱给够了,一生都不缺。但是爱不是溺爱,如何区分是溺爱还是正常需求的爱,这个需要父母,多些陪伴,多些交流,多些思考,在陪伴中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在交流中贴近孩子的真实想法,在思考中与孩子共同成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找到适合他们的爱,才是真正的“奶"。

个人简介  : 文章作者是27届小D班邓涤生的爸爸——邓赟(yun),许多人一看到这个字就感到头晕,“晕”正是此字读音。如果您再细心一点,把赟拆成 “文,武,贝”三个字看,就会发现,这个人好牛,有文有武又有钱。这既代表长辈的祝福,也是涤生爸爸的奋斗目标。涤生爸爸出生于广东韶关,丹霞地貌的所在地。本科专业学习生物技术,毕业后从事机械加工,如今自己拥有一个小加工厂。快到不惑年纪的涤生爸爸,个人性格具有两面性——熟人是话痨,生人变腼腆。今年,涤生爸爸迎来了第二个宝贝,涤生也长大上学了,正是需要加强学习正确育儿的时候。最后,涤生爸爸希望能跟各位爸爸妈妈在学习奶蜜盐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细读才有发言权

-- 小D班 丁婉盈爸爸

由于工作在深圳,只有周末才回到东莞,平时家庭教育的重担就落在妈妈和奶奶的肩上,婉盈妈妈觉得爸爸着实有必要通过学习一下《奶蜜盐》,去认识一下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孩子,尝试努力一下吧。

理工男看书喜欢先看目录,看作者的条理框架是怎样的?老实说,第一眼看到此书的目录时,内心是比较抵触的,因为不知道作者想讲啥,有一种随心所欲的飘逸写法。

刚好上周出差比多,就借着在路上的时间,反复研读书中的“奶” “蜜”二章,发现看似随意的写法,实际上融合了很多作者生活经历,着实值得学习一番。细读之后再细想,忽然觉得非常有道理,且具备一定的高度。

书中P35页有提到,0-6个月大的孩子,最好的母子相处方式是抱持,如同西方绘画中常见的圣母和圣子的姿势。胖妈妈的身体到处是软软的,暖暖的,让孩子有安全感。这句看似道理不是特别深奥的话,背后实际反馈的是人类通过几千年繁衍生息进化出最适合人类的一种成长方式。妈妈怀孕过程中日渐丰腴,一部分的原因竟然是为了宝宝出生后抱持的安全感。不得感叹生命的伟大,以及作者深意。

书中P39页提到,排在亲子关系里第一位的不是教育,而是满足。而要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首先就要给孩子充分的陪伴。陪伴的这个简单的行为背后,蕴含了很多对孩子有益的价值,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安全感。

我很赞成作者所提到本能满足,这种满足可能是多方面的安全感上的满足,小朋友好奇、求知欲的满足,快乐的满足。

我们常说孩子是单纯的,容易满足的,她们的世界很单纯的,对于满足其实很简单。在儿童阶段,父母的确应该提供足够的条件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在此处我更希望作者能增加一些满足界限,什么应该满足,什么不应该满足?万事皆有度,如鲜花,远观为赏,细嗅为品,皆属雅事,但折花之人,无异于贼人炫耀赃物。此处更希望作者能点明此处满足的度。

书中P49页提到,父母应该养成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的习惯,做到每日三问:今天在学校里面过得怎么样啊?有什么特别快乐的事情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吗?尤其在孩子上低年级时,“每日三问”应该成为父母的一种雷打不动的习惯。这一点我特别赞同作者的。这简单的三问可以说是亲子沟通的黄金期,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好处:

增加了亲子的沟通,更多的倾听和分享拉近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可以引导孩子的独立思考,可以引导孩子去回忆去思考去做出判断什么对她是最有影响的。

可以培养孩子的反思习惯,家长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加以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建立反思的习惯。

  匆匆数语,是我一周以来对《奶蜜盐》家庭教育书籍的感谢。期待全书读完以后,对家庭教育的理解能上升一台阶,也更能理解奶奶和妈妈平时家庭教育中的不易。

作者简介:丁亮,安徽合肥人,09年毕业于湖南大学,一直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现就职于深圳市商汤科技有限公司,任职智能驾舱项目经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