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1

燕歌行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标签: 将士 战争 边塞 生活 诗 人物 场景 其他

《燕歌行》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燕歌行》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燕歌行》相关内容

分析作者:佚名  全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燕歌行》作者高适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的其它作品

○ 除夜作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 别董大二首

○ 营州歌

○ 高适更多作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