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即生命教育,“死亡”不该成为孩子的教育“禁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6

地震、车祸、病逝、失温,短短几天,几十条鲜活的生命因意外逝去。

对此,有愤恨、有惋惜、有质疑、有思念…

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这些严肃的话题,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但是在中国,我们忌讳死亡,对于死亡的讨论总是隐形的。我们不谈论亲人的死亡,也不谈论自己的。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制度上,死亡都成了一个“不吉利”的话题。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是:死亡是黑色的,是痛苦的,是失去,是悲, 也是禁忌。

“死亡”在成年人间都成为 “禁忌”一般的存在,更何况是孩子的“死亡教育”。

过度美化,模糊概念。 这是很多父母对孩子解释“死亡”的通病。

但这是不对的,死亡意识欠缺并没有让孩子远离死亡,反而有可能将孩子推向死亡。


轻视死亡,就是轻视生命的源头

“妈妈,他怎么了?”

——“他只是睡着了。”

“我怎么好久没有看到他了,他去哪里了?”

——“他出远门了,去了一个很美好地方。”


佛蒙特大学医学院博士David Fassler说过, 事实上,诸如“Ta 睡着了”,“我们永远失去了Ta”这样的说法会让学龄前的孩子感到困惑,甚至不敢晚上一个人睡觉(怕自己也一觉不醒)。

我们总认为,孩子太小,不应该接受太过“晦气”的事情。又或是觉得“死亡”太远,小孩子还不必了解。

但是, 死亡从来都不是晦气,死亡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轻视自己的生命

曾经有个13岁的女孩,因为跟父亲争吵喝下小半瓶农药。

据调查显示,让小孩子有轻生念头的理由大多是,被没收手机、不让赖床、小学考试失利等等生活琐碎之事。

会出现这种现象,除却心理因素,家长在孩子面前对死亡的过度美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轻视他人的生命

由于父母时常有意无意的模糊“死亡”的概念,让孩子对生命自然也就没了概念。

如今,青少年犯罪的概率逐年上涨,伤人甚至是杀人在孩子眼中不过小事。

最终让孩子在 社会 ,甚至是法律的惩治中才能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相信是很多家长都不愿见到的。


对“死亡”避而不谈,不是对孩子的保护


1

聊家人,让孩子理解“生死

引导孩子认识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可从共同分享家族故事起头。

可以在家人相聚聊天时,找出泛黄的照片翻阅,跟孩子说说已逝的家人。跟孩子一起回忆他们的过往,也不要掩饰他们逝去的事实。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知道,亲人逝去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即使不能再相见,我们也要开心的生活下去。


2

养宠物,让孩子经历“生死”

很多宝宝喜欢养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

宠物死去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狗狗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当孩子再向你问起“死亡”的问题,希望你可以坦然的回答孩子的问题,并且告诉孩子:

人逝去后,在我们有生之年不会再与他相见,但,我们对他的爱将会永存。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眼下与亲人相聚的时光,分分秒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