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原来是一种减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最近略忙,忙得我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究竟需不需要做这么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事。

昨晚出差回家途中翻阅公众号文章,看到“老喻”的超级长文《人生算法》(罗振宇推荐的公众号,并在跨年演讲引用了老喻的观点),才印证了内心的感觉:人生需要做减法,找到自己的核心,才能循环更新,产生真正的复利效果。

好比众人皆知的例子,巴菲特经常提到的“滚雪球”效应:找到又长又厚的雪坡——也就是自己的人生算法,然后不停地重复滚动的动作,雪球就能越滚越大。另一个例子是最近虐遍天下无敌手的人工智能围棋手AlphaGo Zero:从不参考外部人类围棋经验,仅靠自己的一套算法不停练习,最终超越所有对手。

这让我联想到什么呢?——古典的畅销书《跃迁》里面的高手:做更少却更有意义的事情;武志红的心理学专栏标语:人生就是成为你自己;达里奥的《原则》:把自己的原则转换成算法,并不断修正它,循环利用。

如今我们老提终身学习,拓展维度,“技多不压身”,努力掌握更多的思维工具,以求得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这是一个加法的过程。

然而以上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相反的观点:人最终都是要找到自己,做回自己最擅长的事,然后单点爆破,用杠杆撬动更多的外部资源。而你所有学习到的思维工具,方法论,技能,都像切割机,是用来雕刻出自己最核心的内在价值,把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统统切掉,剩下一颗能够不停循环运转,持续发光的钻石。

而此时,你的核心优势也就弥补了其他缺陷,因为发现你的价值的人会用他们的优势来和你互补,形成合作,乃至你的外部问题全部自动消失。

我又想到了当今的教育,它还是遵循着工业时代的规则——标准化。学校培养的是遵守规则的学生。那些最有特点的,最想做自己的学生通常是被排挤的,很难受的。找到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并一直做下去,那就是“偏科”。

于是,工业化教育反而让我们认清了,教育这事要靠自己。成长要靠发现,塑造自己的人生算法,而不是被标准化。

如此看来,现在的自己之所以忙,很多琐碎事情都要亲自处理,还是因为优势不明显。什么都会一点,那就什么都要干一点。这样不停地在地上挖了很多坑,最后一口井都没挖出来。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如果我们早一些发现自己的人生算法,可能很早就能不惑,知天命,比别人多活“几辈子”。成功与地位金钱无关,而是自己在人生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做着自己擅长并喜欢做的事。人活着是为了幸福。

这才是复利效应发生作用的真正基础吧。
相似回答